《立秋》簡介
立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是秋季的第壹個節氣,標誌著秋夢季節的正式開始。“秋”意味著夏天涼爽。當我們在初秋到達時,梧桐開始落葉,所以有習語“落葉歸根”的說法。從字面上看,“秋”字由“谷”和“火”兩個字組成,表示五谷的成熟。秋季是天氣由熱轉冷,再由冷轉冷的過渡季節。
立秋,七月節。立壹個詞理解春天。秋天,這裏物是人非。
當初涼風來《禮記》是瞎風。西邊蕭瑟的風叫涼風。氣溫變化,寒意開始消退。《周瑜》說,火眼金睛,清風冷也是真的。
等等,白露落下。大雨過後,涼風襲來,天氣下降。那些白白的尚未凝珠,所以說白露滴下,顯出秋金的白。
三等,心寒。寒蟬,《爾雅》說寒蟬,小而青;馬史說,事物在酷暑中誕生,它們的聲音也變了。
到了宋代,種在鍋裏的梧桐樹要搬進廟裏。“立秋”的時候到了,太師大喊:“秋天到了。”演完戲,梧桐落下壹兩片葉子,表達秋天。
北方秋糧的開始
民間有說法:長夏長茄子,立秋吃茄子。初秋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壹天把瓜、蒸好的臘茄子、香噴噴的糯湯放在院子裏,立秋就吃。酷暑過後,大部分人都瘦了壹點。伴著秋風,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補充點營養,彌補夏天的損失。北方人稱之為“貼秋肥”。當然,吃肉是吃美食的首選。東北立秋想吃黃瓜。
在山東萊西,立秋流行吃“渣渣”,這是壹種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說法。
北京、天津等地區立秋時有“咬秋”的習俗。據說立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拉肚子。吉尼斯雜集。18歲時的習俗:立秋吃瓜,咬秋,可免腹瀉。
在中國東北,人們通常在家吃餃子或包子。大概和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我們習慣稱之為“搶秋肥”。我從妳碗裏搶壹個餃子,這樣秋天可以強身健體,彌補夏天流失的油水。
立秋的習俗
秋會、秋咬、秋脂貼是立秋的各種習俗。作為夏季最重要的節氣,“立秋貼秋肥”是壹個古老的習俗。
1,吃西瓜
立秋江蘇各地都有每天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吃秋。立秋的這壹天,往往是今年最後壹次吃西瓜——人們認為立秋後,早晚天氣會變冷,吃冷食會對腸胃有影響,所以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了。
2.吃秋天的桃子
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
3.吃“福緣”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桂圓肉,後代就會成為大官,桂圓又叫“福源”,所以有句俗話:吃了桂圓,子孫最好。
4.吃小紅豆
自唐宋以來,每到初秋,就要用井水送服紅豆。取七至十四粒小紅豆,用井水吞服,服用時面朝西,所以據說壹秋可免痢疾。
5、吃“渣”
立秋在山東萊西流行吃“渣滓”,壹種用豆碎和蔬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立秋渣滓不吐不拉”的說法。秋季是腸胃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都有壹年治病祈福的意思。四川和山東是這種民俗的典型代表。
秋之詩的開始
初秋【唐萌浩然】
不覺得初秋的夜越來越長,微風沈重蕭瑟。
炎炎夏日,毛宅的閉關清靜,臺階下有露珠。
立秋[劉唐顏氏]
今早戒了流火,尚彪早就驚訝了。
雲收夏色,秋葉動。
立秋前壹天拜訪了鏡中人[唐·]
什麽都賣完了,生活照在鏡子裏。
只有寺廟會被雪覆蓋,明天就是秋風。
秋季健康的開始
立秋後,氣溫由熱轉冷,人體消耗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以根據秋季的特點,科學地吸收營養,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為冬季做好準備。秋季氣候幹燥,雖然夜間涼爽,但白天溫度仍然很高。因此,根據“燥即潤燥”的原則,以滋陰清熱、潤燥止渴、提神安神的食物為主,可選擇芝麻、蜂蜜、銀耳、乳制品等具有潤燥作用的食物。秋天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幹燥。因此,整個秋季都要註意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季是最適合人體的進補季節,這樣可以減少病毒感染,防止冬天到來時舊病復發。秋季進補要選擇“防燥不膩”的平補。具有此功能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用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如果出現味覺、口唇灼熱等“秋燥綜合征”,應選擇滋養潤燥、益中益氣的食物。這類食物有銀耳、百合等。,能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