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郭老師的課,以“誦讀”作為主線,串起對詩歌韻律,詩歌內涵,詩人形象和詩歌藝術手法的理解。課堂行雲流水,在反復的誦讀,領讀,品讀,齊讀中將詩歌的情感意境表達出來。教師的課堂評價語,過渡語,都非常的靈活,貼切,生動,富有激勵性,從而壹步步地調動起這群陌生的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尤其是板書的設計,更見教師的獨具匠心,所有的課堂重點與難點都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深深地折服了我,我個人在板書設計上就缺乏靈感。
第二節謝老師的課,主要是用“以詩解詩”方法,帶領學生去認識李白,走進李白的精神世界。然後通過誦讀來表現詩歌的情感。然後由李白的人生路引申拓展到今天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復興路。老師深厚的詩詞文化涵養與時尚幽默風趣的語言相得益彰,引得聽課的師生笑聲連連,在大氣中有可愛,在莊重裏有詼諧。很像網絡上風靡壹時的大學古代文學課堂裏那個幽默風趣的戴建業教授的風格。
我自己覺得謝老師的課可見壹位語文老師在詩詞文化方面深厚的積累和功底,給學生上課旁征博引,但,對於初中生來說,他們的積累有限,壹下子呈現那麽多,學生可能更多是驚嘆於老師個人的才華,在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沒有體現出來。
而郭老師課的設計很適合初中的孩子。在對詩歌內容的賞析中體會詩人由歡快——迷茫——惆悵——希望——迷茫——豪邁的心路歷程,通過朗讀去感受詩歌的韻律和詩人的情誌。而且板書設計既呈現知識層面,又有價值觀層面。個人感覺可能對於九年級學生,壹節課只教學壹首詩,內容單薄了壹點,可以補充同主題其他詩歌教學,實現古文教學,文字,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的統壹,這樣課堂就更加飽滿而有高度。
兩堂課結束後,我們潁上的資深教研員在評課時提到,我們語文教師在備任何壹課時,都不能只有單篇意識,更應該有單元意識,甚至是學段意識。同樣是古詩詞教學,七年級和九年級對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目標是不壹樣的。還特別提到部編本教材編寫時雙線組員,語文老師要做的事情其實是用“語文要素”解決“人文主題”的問題。
《行路難》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十三課《詩詞三首》的第壹篇。是李白歌行體詩的代表作,如果七律的名字是杜甫,史詩的名字是白居易,那麽歌行體的名字便是李白。李白將自己的浪漫氣質融進樂府古題,用豪邁縱橫的筆勢,營造瑰麗奇偉的意境,表現自己對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熔鑄成千古獨步的樂府歌行體詩歌,代表作如《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等。那麽,本節課的詩歌教學放在九年級上冊這個單元究竟承擔了怎樣的教學任務呢?我們教師應該確定什麽樣的教學目標呢?不管是上課還是聽課都是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事情。否則,我們無法確定教學的走向是否正確。
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清晰地寫明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體會古人的政治理想,誌趣抱負,感受他們的優樂情懷。在“語文要素”方面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這些應該是本課教學設計時的大方向。我們要打通“教法”與“活法”,才能實現教材“立德樹人”的理念。對於九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在學業高壓之下,也會有迷茫,有挫敗感,有失望,那從詩人李白面對人生挫敗時的心態中肯定能有所啟發,能指引他們的人生路,這些也是經典的價值之所在。
另外,“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本詩是李白《行路難》組詩的第壹首,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後,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失意中仍懷有希望。語文課的根本還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對詩人心路歷程的體會,還是要創設具體的詩歌意境,通過具體品讀詩中的關鍵字詞去理解。通過嘗試不同的朗讀節奏,朗讀語氣,語調去體會。
每壹堂課不論如何設計,去生成的時候總是會有諸多遺憾和不完美。參加學習的意義就在於它促使我們繼續學習,不斷去追求更好。語文教學的路也很艱難,需要我們懷著“乘長風破萬裏浪”的信仰,永遠行進在教學研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