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書憤》與《臨安春雨初霽》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書憤》與《臨安春雨初霽》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壹、創作背景不同

1、《書憤》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壹,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壹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2、《臨安春雨初霽》陸遊的這寫這首《臨安春雨初霽》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裘馬輕狂,都隨著歲月的流逝壹去不返了。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誌未衰,但對偏安壹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

二、白話譯文不同

1、《書憤》年輕時就立誌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裏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裏長城, 立壯誌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2、《臨安春雨初霽》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壹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壹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壹聲聲叫賣杏花。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三、主要內容不同

1、《書憤》全詩緊扣住壹“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誌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壹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沈郁,氣韻渾厚。

2、《臨安春雨初霽》詩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後面三聯逐漸回落。無論是夜不能寐聽春雨,

天明百無聊賴“作草”“分茶”,還是自我安慰說“清明可到家”,都是開篇兩句的註腳,都是本已厭倦官場卻又客籍京華的無奈之舉。整首詩在情思的氣勢上由高到低,而又渾然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