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派”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作為壹個創作群體,“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壹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壹個“崛起的詩群”? 。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壹個王國。中國朦朧詩派新老代表有:北島、顧城、舒婷、食指、江河、楊煉、梁小斌、芒克、海子、牧野等。
關註
朦朧詩是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史上最值得關註也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它的重要性還在於它開啟了詩歌的多個方向,啟迪了當代漢語詩歌的多種可能性,它的源頭性的意義還有待進壹步挖掘。對於當代漢語詩歌來說,朦朧詩始終是壹個強大的存在,壹座含金量罕見、挖掘不盡的寶庫。壹般認為,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今天》雜誌開始的。當時活躍於《今天》雜誌的詩人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們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借鑒壹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歌,與當時詩壇盛行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詩歌後來被統稱為“朦朧詩”。
詩派命名
朦朧詩的命名來自於歷史的誤會,也可以說是特定時代賦予這壹群詩人的壹個有意義的稱謂。1980年第8期的《詩刊》上登載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氣悶的“朦朧”》 ,在這篇文章裏,章明指出,當前有些詩歌“寫得十分晦澀、怪癖,叫人讀了幾遍也得不到壹個明確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這些詩歌被章明命名為“朦朧體”,文章中引述的詩歌例子盡管是“九葉詩人”杜運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談及的現象主要是針對“新詩潮”探索者的,“朦朧詩”的名稱就此確立下來,並隨著以後對有關詩歌朦朧、晦澀等問題的爭論而被廣泛使用。對這批有獨特意向和新穎文風的年輕詩人大肆批評,甚至艾青、李英、臧克家等老壹輩作家也對他們冷嘲熱諷,然而支持朦朧詩的聲音始終不斷,盡管它們時起時伏,但是對於推動朦朧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地位
“朦朧詩”歷史地位的被認可,得益於“三個崛起”的理論支持,這“三個崛起”分別是: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 。
產生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作為壹個創作群體,“朦朧詩派”並沒有形成統壹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壹個“崛起的詩群”。關於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朦朧詩派”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壹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註。“朦朧詩派”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圖解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派”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詩刊》朦朧詩無疑是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史上最值得關註也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他們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借鑒壹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歌,與當時詩壇盛行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