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隋宮作品賞析

隋宮作品賞析

李商隱的無題詩傳唱千古,為人們所稱道。事實上,詩人寫了大量的政治詩,諷刺了王朝的政治局勢。這種詩特別能表現詩人的誌向和思想。這首詩是詩人的政治詩之壹,我們應該註意它深刻的思想意義。

這首七絕是壹首史詩。詩人通過精心選材和別出心裁的構思,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就以驚人的廣度和深度揭露了隋朝皇帝楊光的反動本質。

第壹句寫得非常精彩,說楊迪皇帝從荒淫到無知,不顧常識。在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鑿大運河後,他多次“壹時沖動南下”,句子中的“不戒嚴”四個字生動地勾勒出了楊迪皇帝快樂、絕望、自滿的心態。

第二句繼續描述了楊迪皇帝的昏庸和殘暴,昏庸和殘暴是因為奢侈和淫蕩,昏庸和殘暴又促進了他的奢侈和淫蕩——兩者互為因果。句子中的“九重”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誰救誰開悟。“誰”實際上是指楊迪皇帝。當時,他的官員,如崔等人,目睹了各地人民的貧困和動蕩的局勢。他們到餐桌前勸楊迪皇帝戒奢儉用,結果被殺。這句話看似修辭語氣,其實是陳述;“誰省誰省”這個詞很厲害。楊迪皇帝根本不理會他下屬的建議。從這個特定的角度來看,這首詩描述了楊迪不顧人民支持的魯莽行為。

在最後兩句中,當楊迪皇帝南巡時,他盡壹切努力使用珍貴的宮廷錦緞作為馬鐙和船帆。宮錦,按照宮廷制定的規格編織的織錦;泥,也就是馬鐙,用來墊馬鞍,掛在馬的兩邊,擋住泥,所以叫泥。這兩首詩運用了鋪陳、誇張、諷刺的手法,意境深遠:況且春風如剪刀,以故宮錦緞為南巡的馬鐙和風帆,而民膏卻如此揮霍和練習;全世界人民,從水路(運河區)到陸地,都受到來自楊迪皇帝南方的遊客和馬匹的騷擾,簡直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潛在的亡國危機,翻江倒海的洶湧之水,讀者眼中可見壹斑。

楊光執政14年,大部分時間都在享樂。詩人批評楊迪皇帝在全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達到個人享樂的目的。可以說,他傾天下所有,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最後導致了國家的滅亡。他的倒行逆施讓李商隱又氣又畏,於是給他寫了壹封譴責信。詩人其實是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深感憂慮,這首詩的意義在於借古諷今。其次,這首詩註重典型材料的運用,做到了點到為止。詩人的南方江都之行,顯示了他在選材上的藝術匠心,並從他三次的南方江都之行中,抓住幾個典型,略作點染,收到了窺壹斑而見全豹的藝術效果。據史書記載,楊迪下西洋,整個船隊用了8萬多人,都穿著絲綢衣服。衛兵又奪取了數千艘船。走了200多英裏後,騎兵沿著海岸走了。船隊所到之處,都向供水。這樣的鋪張,普通詩人恐怕不知道從何下手。而李商隱獨具慧眼,只在“公瑾”二字上做文章。用它來“擋泥”的壹般指陸路旅行,用它來“行船”的壹般指水上旅行。這樣才能以小見大,以個體見壹般。

這首史詩描寫了煬帝的旅行,批評了煬帝的放蕩和奢侈。全詩深入而深刻。它表現了萬之交的肅穆氣氛,深刻揭示了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借古諷今,是在擾亂晚唐君王。詩人還寫了另壹首名為《隋宮》的七律詩,其中也寫了皇帝楊迪南行——楊迪的王位被唐力取代,他的龍舟漫遊被終止。像這首七絕,寫得很巧妙,很含蓄,很諷刺。何超評價這首詩:“隨錦帆,水陸荒蕪,民不聊生,如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