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藝術特色》論文有哪位同仁幫我寫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藝術特色》論文有哪位同仁幫我寫

內容摘要:

杜甫是我國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詩人可以與之相比較的;杜甫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純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國浩浩蕩蕩的文學長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詩人所能夠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學輝煌顛峰”的不朽的詩人,杜甫的詩歌廣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矛盾,其最為顯著的特征性就是“沈郁頓挫”。因此,對於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的進壹步研究就顯得更為必要了。

關鍵詞: 現實主義 排律 氣勢 詩史

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歷來就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也是壹個難點。杜甫是我國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詩人可以與之相比較的;杜甫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純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國浩浩蕩蕩的文學長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詩人所能夠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學輝煌顛峰”(1)的不朽的詩人。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多種多樣,內容涉及的更是繁多,歷來的評論者公認的就是“杜甫的詩歌廣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矛盾”(2)的現實主義的藝術特色。其最為顯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壹致認為的“沈郁頓挫”(3)。然而,這篇論文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更為全面,更為詳盡地對杜甫的詩歌創作藝術特色進行了補充,這裏主要論述的是杜甫詩歌的類型,創作態度,詩歌的體式,詩歌的語言技巧等等方面的壹些見解。

杜甫的詩歌壹向享有“詩史”的稱譽。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經說過:“先生以詩鳴於唐,凡出處去就,動息勞逸,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如賢惡惡,壹見於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4)可以說,杜甫是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通過自己的經歷和實際的感受,反映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他是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不僅應該看作是他個人壹生的傳記,而且,也是八世紀中葉唐朝的可靠的歷史。

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最輝煌的成就,主要就在於它忠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階級對立這樣壹個基本的歷史真實。他前後不止壹次的把地主階級的窮奢極欲和農民的饑寒困苦做了對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這樣寫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的《驅豎子摘蒼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戰地骸骨白。”;《歲宴行》中的“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抒柚茅茨空。”等等,這些詩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貧富懸殊的兩種階級生活,更可貴的是杜甫還不自覺地接觸到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問題,他揭露說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5),“子實不得吃,貨幣送王畿。盡添軍旅用,迫此公家威。”(6),這種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階級剝削,在杜甫的筆下反映的多麽明確呀,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對於封建社會中的兩個對立階級之間的關系,作出了這樣的解釋“無貴賤不卑,無富貧亦足”(7),指出貧賤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於有貴者,富者的存在。這些應當說是杜甫詩歌中現實主義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詩歌裏忠實的反映了廣大人民被殘酷壓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們對這種處境的極度的不滿。他總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動放在那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來寫,而且,用藝術形象和詩歌的語言描寫,所以,能夠充分地顯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戰亂的時代特征。這些有的是正史所沒有記載的,因而,彌補了史書的不足。

杜甫的壹組偉大的傑作“三吏”“三別”,不僅反映了安史之亂給唐朝社會和廣大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殘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仃。”杜甫的詩歌中著重寫到的壹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當時的婦女所受到的剝削和壓迫。例如杜甫的《虎牙行》中寫到婦女的悲慘遭遇是“八荒十年防盜賊,征戍誅求寡妻哭。”《白帝》中寫到“哀哀寡妻誅求盡,慟哭秋何處村。”《遣遇》中的“石間采蕨女,於市輸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號。”杜甫的詩歌還揭露了唐王朝統治階級政治上的腐朽,生活上的奢侈和道德上的敗壞,譴責了他們禍國殃民的種種罪惡。這些統治者“掌握有權柄,衣馬自輕肥。”(8)“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貧交行》),在他的《洗兵行》壹詩中這樣寫到:“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杜甫在詩歌創作中還比較側重於揭露,譴責上層統治集團的奢侈荒淫,例如他在《樂遊園歌》這首詩中寫的“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等句,在他的《壯遊》中寫到:“國馬皆粟豆,官雞輸稻梁。”還有《鬥雞》《麗人行》等詩篇。杜甫的詩歌《前出塞》,《後出塞》,《後出塞》等,通過具體的事實揭露了天寶年間統治集團不斷發動擴邊戰爭,致使士兵長期遠戍並且大量的死亡,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然而,杜甫的詩歌不只是指斥了將帥們以殺人略地去邀功請賞:“古人重邊功,今人重高熏。”(9)還直接地批評了玄宗的窮兵贖武:“君已富土境,開邊壹何多”,“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棘”。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不只是真實的反映了現實生活,表達了他對人民疾苦的深切的關懷和同情,並憤怒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種種罪惡,他還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用這種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批判了統治集團,並傳達出廣大人民的願望。這些都反映在了杜甫的詩歌當中,例如他的《行次昭陵》,《憶昔》,《前出塞》,《傷春五首》,《送陵州路使君之任》,《有感五首》等中。在他的《往在》壹詩中更具體地寫道:“主將曉逆順,元元歸始終。壹朝自罪己,萬裏車書通。鋒鏑供鋤犁,征戍聽所從。庸官各復業,土著還力農。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中興是國初,繼體如太宗。端拱納諫諍,和風日沖融。”“這些標誌著杜甫的詩歌創作已經進入了壹個嶄新輝煌的時期(10),”“也奠定了杜甫詩歌客觀寫實的創作方向和沈郁頓挫的藝術風格(11)”。

杜甫是壹位富有創造性的詩人。就比較而言,李白的詩歌天然湧發,大氣滂沱,飄逸浪漫而且又不可讓人模仿;但是杜甫的詩歌就不壹樣,杜甫的詩歌則是經過千錘百煉,嘔心瀝血,苦心經營,可以作為後人的典範。就這壹點來說,杜甫的詩歌對後人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至少是比及李白來說,“杜甫,上接古人,繼承了風雅言誌的傳統,吸收了沈全期,宋之問寫律詩的經驗。”有人又說杜甫的詩歌“盡得古今之體式,而兼文人所獨專”,“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古今詩人之中,沒有壹個人能和杜甫相比”(12),可見,杜甫的詩歌上的藝術成就是絕非壹般的。

杜甫的詩歌類型眾多,風格也富於變化。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壹個是杜甫的詩歌應用範圍很廣泛。他不僅用詩歌來敘事抒情,還用來描寫人物傳記和自傳,書信,遊記,政論,詩文評論等等,幾乎是無所不能。不過,這也給杜甫的詩歌帶來部分上的偏重於理性化的問題。

另壹個方面是:杜甫對前代詩歌的繼承是比較寬容的,杜甫主張“轉以為多師”而不輕易否定。比如對南朝的詩歌,杜甫雖然有所批評,但是,他卻不曾像李白那樣大言“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他對庾信,何遜,陰鏗等眾多六朝作家,都能夠誠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長處,從而,也豐富了杜甫自身的創作。這壹點元稹在為杜甫寫的墓誌銘中就曾經強調的指出過。

杜甫善於運用多種詩歌體式。他的五,六言律詩和五,七言古體詩,在唐朝都是壹流的。杜甫的七言絕句雖然不如李白,王昌齡等那樣傑出,但是他的詩歌也有自成壹家的特點。只有五絕,數量很少,稍微遜色。在杜甫的詩歌中,有幾種類型特別具有獨創性,這些也就能夠足以代表他對中國詩史的偉大貢獻,我們分別加以介紹:

壹類是用五言古體詩的形式寫成的自敘性的詩篇,《京自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作。這壹類詩歌大都篇幅較長,往往是融寫景,抒情,議論為壹體,這樣,能夠表達比較復雜的內容,例如他的《北征》這首詩歌長達七百字,敘述自己從鳳翔至慵州探家的壹路經歷和所見所思,以及沿途的景物,戰亂時的創痕,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個人遭遇的感慨,與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的內容,交織在壹起,情緒起伏變化,成分體現了杜甫當時復雜的心情。這類詩歌是從辭賦體變化而來的,帶有明顯的散文成分。宋代詩歌有“以文為詩”的傾向,顯然,受到杜甫這壹類詩歌作品的餓深重的影響,但是在督撫詩中,由於感情的濃郁厚重,仍然有足夠的力量支撐如此長篇,而不致失去詩歌的特性。

壹類是以《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體,又有五言古體的敘事詩。這壹類詩歌實際是古代樂府民歌的流變,但是,杜甫的詩歌打破慣例,不用樂府古體而“即事名篇”(根據所敘事實命名),這樣就更能反映事實,更富於生活氣息。這壹大創造,直接引導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從敘事詩的藝術角度來看,這些詩歌善於描繪人物的形象,尤其是運用了對話來表現人物的個性,在我國古代敘事詩的發展的過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還有壹類就是杜甫的七律。杜甫在這方面的成就,對中國的詩歌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杜甫以前的七律詩歌的創作多用於宮廷的應制唱和,這類詩歌的內容很貧乏,,其語言也平緩無力,而在這以外,他的佳作還是不少的,到了杜甫,這個局面就從此被扭轉了。杜甫的詩歌真是氣象萬千,不但偉大,而且十分的崇高。

杜甫的詩歌有蒼蒼茫茫的氣勢,真的有些像大地上的山水。平常的人讀後就可以看出他偉大的力量,而不可以看到杜甫偉大的高尚的情趣。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這壹首絕句,真的可以看出來杜甫的高尚和偉大,第壹句清潔,有清潔可以看出高尚,後兩句代表心扉,在心扉關閉的時候,什麽也不容納,或者不發現高尚的情趣,偉大的力量。“窗含”“門泊”則是杜甫心扉的敞開。雖然窗子很小,但是包含著西嶺的千秋雪,船泊門前,常人看到門前的船,只不過是很蠢然沒有靈性的事物,但是作者看來就絕非如此呀,在他眼裏,船是具有靈性的東西,船中的人就是船的主腦,由西蜀到東吳,由東吳到西蜀。“窗含”是高尚的情趣,“門泊”壹句是偉大的力量。後人都認為這壹首詩歌是寫實的,實際上是壹種象征的手法,是杜甫人格的真實寫照。

杜甫的詩歌中蘊涵著壹種巨大的力量,但是,這種力量不是壹時的蠻力橫勁。有的蠻橫是壹種病,杜甫的詩歌的力量並不是散漫的,盲目的,浪費的。“其力如水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狀者,色彩雖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內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就如花之紅,柳之綠,是內在生命的放射,不是從外塗上的。”(13)杜甫的詩歌有《戲為六絕句》(其壹)(其四)雖曰“戲為”,也是嚴肅的,所寫的詩歌的見解,可以看出其創作的途徑,批評的態度,“玩意兒”是做出來的,力氣卻是真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杜甫的生之力,生之色彩。

讀杜甫的詩歌第壹要註意他的感覺。例如他的“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14)觀“嫩蕊”句,其感覺真的纖細,用“商量”兩個字真有意思,可以看出杜甫詩歌的仔細大方:這與他的人格有關,其次是杜甫的情緒,感情。自“王楊盧駱”二首可以看出杜甫的感覺是敏銳,纖細,情緒是熱烈真誠的。此外,另壹點是金聖嘆批《水滸》說魯智深的“郁勃”--有郁積之勢而用力勃發,所以雖然勃發而有蘊郁之力。別人情緒或者熱烈,真誠,而不能郁勃。且杜甫的詩歌有理想,此自“兩個黃鸝”這壹首詩可以看出。

杜甫的七絕避熟就生,就像韓愈作文所說的“惟陳言之務去”(15)韓愈的陳言務去只限於修辭,至其取才,思想並沒有特殊。取材不見得好,思想也不見得高,杜甫不但修辭避熟就生,其取材也很出奇。例如七絕《覓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黃梅。石筍街中卻掃去,果園坊裏為求來”。有《覓松樹栽》和《乞大邑瓷碗》,別的人寫這壹類的詩畢定很高雅,而雅得俗,但是杜甫寫的不雅,卻不俗,粗中有細。

別人寫聲音是纖細的,而杜甫寫的卻是宏大的,例如《三絕句》的第壹首:“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裏風吹盡,可忍醒時雨稀?”此蓋與杜甫的天性有關。

杜甫的幻想,感覺是壯美的,不是優美的。在溫室裏開的花是“唐花”,但是,杜甫的詩歌不是花的美麗,而是松柏的美麗,禁得起風霜雨露,苦寒炎熱。他睜開起眼睛,要寫的事物的真相,不象義山的偏之於夢的朦朧美。例如他的《乞大邑瓷碗》:“大邑瓷碗輕且堅,扣如衰玉錦城傳。君家白瓷勝霜玉,急送茅齋也可憐。”

杜甫的詩歌思想上有此,但是不以此為勝,而是以新鮮取勝的。其好處在氣象。杜甫的氣象是非常雄偉的。例如《夔州歌五首》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幹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天涼。”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多用“三平落腳”。又如杜甫的詩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16)平仄不合,第二句就是“三平落腳”。“三平落腳”要落得穩,這在七古好用。但是,杜甫的七古用“三平落腳”句很多,作七絕也是如此,其《曲江三章五句》之三:“自斷次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勢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廬,看射猛虎終殘年。”

杜甫的詩歌吸取了樂府歌辭的表現手法,但是沒有沿用古題,不拘泥於古調,而是根據現實的題材,另立新題,自由地抒寫,創作了許多反映了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的優秀詩篇。“率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15)

道出了杜甫的詩歌這方面的開創意義。“五古前人多以質厚清遠勝,少陵出,每多大篇,遂為詩道中另辟壹門徑,無壹語蹈襲漢魏,正深得其理。”(18)例如《兵車行》,《麗人行》,《佳人》,《前出塞》和《後出塞》等,都是這壹類的名篇。

其次,描寫方法上,他采取了樸實的敘述,精細的雕琢的手法,但是又有所創新,吸收了樂府歌辭的意境,並使之提到壹個新的地位。例如杜甫的《麗人行》《佳人》等中,有著樸實的敘述,有對話,惟妙惟肖,入情入理,完全是樂府歌辭的意境。但是對人物的形態,心理描寫的十分的細致,卻遠遠地高出了樂府歌辭。

再次,寓抒情於敘事之中,即杜甫不把自己的思想觀點明明白白地說出來,而是容進在客觀的具體的描寫當中,然後通過強烈的抒情表露出來,正像是“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該鐵別把它指點出來”(18)這是杜甫敘事詩中最為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征。例如《哀江頭》《兵車行》和“三吏”“三別”等詩歌,作者都是以故事中主人翁的身份出現的,因此,他的敘事和抒情結合得更為緊密。在敘述中就包孕著熾烈的感情,姓名的態度,使全詩凝成了滾動著熱情的完整形象,增強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是杜甫的創造,也是以後他所寫新樂府的詩人所不能與之相比的。

第四,杜甫不但吸取了樂府歌辭的表現手法,還汲取了許多古代和當代優秀詩人的藝術成就。他曾追慕宋玉的文采,低徊於其“江山故宅”(《詠懷古跡》),贊譽庾信的“淩雲健筆”(《戲為六絕句》)和“清新”的風格。他稱譽孟浩然的詩歌“清詩句句盡堪傳”和王維的詩歌“最傳看句寰區滿”(《解悶十二首》)他頌揚王勃,楊炯,盧照齡和駱賓王的詩歌為“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對李白的詩歌,他更是傾心:“多也詩無敵,飄然思無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他對以前的詩人在遣詞造句上的工夫的稱贊,同時也就是他在表現手法上對前人的學習和繼承。他曾經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戲為六絕句》),把股金鑄造青詞麗句的詩人引為同調。

第五,語言的凝練表現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以少量字句容納豐富的內容,用語準確,簡而精,少而凝。例如他的“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人心。”壹聯概括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壹生,而“壹去紫臺連溯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兩句之內言及王昭君的生前死後。字字精金碎玉,話語沈郁蒼涼。

第六,獨特的音律之美。杜甫說:“遣詞必中律”,“覓句新知律”,“晚節漸於詩律細”。杜甫的詩歌創作,要求作到“毫發無遺憾”

可見,杜甫對詩律的重視。杜甫的詩律的駕馭熟練,對他的思想不但不祈禱束縛作用,反而助於他的文思的表達,並且有激蕩人心的作用。另外,杜甫還創作了壹些坳體的律詩。這種坳體詩的音節更加鏗鏘有力,適合於激烈的情感的表達。杜甫創作了大量動人心弦的五律,七律,以及可以看出壹個人的學歷和藝術修養的排律,後來的詩人步武杜甫,很多有堆砌等形式主義的傾向,杜甫的詩歌卻能夠使工整的形式不傷害生動豐富的內容,這是文學史上其他詩人不能比及的。

杜甫對我國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的貢獻是巨大的,尤其“詩至沈,宋,五,七言近體律詩的形式已經完成;到王,錳,李,杜盛唐諸公,形式上的完善了五,七言的格律,拓展了詩歌的內容,創造了中國詩史愛護的輝煌!”(20)

杜甫是真正的藝術巨匠,他在現實主義詩歌上的思想,藝術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和李白是唐代詩歌發展的高峰,都是盛唐文化之花所結出的碩果。對他們的評價,用韓愈的最為恰當,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