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發展起來的壹種新型裝飾陶瓷材料和工藝。又稱高溫速燃顏料。顏料的焊劑成分不含鉛或含鉛很少。按釉上彩法施於器物釉面,以1100 ~ 1260℃高溫(最高溫度階段壹般不超過半小時)快速燒成,將釉面包裹熔化,使色料滲入釉中,冷卻後釉面封閉。細膩晶瑩,潤澤夢幻,耐腐蝕耐磨,具有釉下彩的效果。解決了陶瓷畫中鉛的溶出問題。
釉下彩瓷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但當時的瓷器只是簡單地用好時顏料進行裝飾,並沒有刻意繪制裝飾圖案。真正的釉下彩瓷器應該出現在唐代。當時湖南長沙窯的工匠以氧化鐵、氧化銅為色料,在坯體上繪制不同的圖案,或寫詞、作詩,再施青釉,在1220℃~1270℃燒制而成。後來陜西黃堡耀州窯、浙江慈溪越窯等瓷窯紛紛效仿。此後,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創佳作。最典型的就是青花瓷,被世人稱為“國瓷”。
目前陶瓷考古學家普遍認為青花瓷出現在宋代,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更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晚唐。1983年,揚州唐城遺址出土了壹批被認為是唐代青花的標本。可惜實物太少,沒有完整的器皿。但宋代燒制釉下彩青花瓷並無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