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裏有幾個李子,淩寒壹個人打開。
我從遠處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香味飄來。
梅花,香、色俱佳,早春獨具特色,有著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所以壹直被詩人傳唱和歌頌。在中國古代大量的詠梅詩歌中,王安石的《梅花》是壹首具有鮮明特色和廣泛傳唱的佳作。
詠梅的這首詩是關於早春梅花的。全詩雖然只有4句20字,卻生動地描繪出了早春梅花的風韻和芬芳。前兩句“梅花在角,淩寒獨自開”,描述的是春寒料峭的初春時節,萬物未萌,除了角上的幾朵梅花。這兩句形容梅花,不是形容它的形狀,而是形容它的精神。“角”字表示位置;“獨開”與“數梅”相互照應,傳遞出梅花為天下第壹的信息。“淩寒”壹詞詮釋了時間,凸顯了春梅在寒冷中怒放的個性。但這兩首詩寫梅花不顧寒盛開,也不是第壹次了。在此之前,其他的詩已經描述過了。比如南朝詩人謝寫的《早梅》詩說:“春來早,獨不疑寒。怕掉到花叢裏之後就沒人看了。它緊扣“早”字,用“疑”“懼”等詞表達人們的心理狀態來個性化梅花,從而生動地體現了其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與前兩句相比,後兩句“遠看不是雪,是梅花香”,更加新穎獨特。“遙知非雪”,著眼於人的視覺形象,含蓄地寫出了梅花的純潔潔白。這首詩雖然否定了詩人在遠處看到的角落裏的梅花是雪,但實際上卻在曲折中體現了梅花潔白如雪的顏色。試想,如果這朵梅花不是白色,而是紅色或其他顏色,詩人會把它和雪聯系起來嗎?正因為梅花似雪,唐代詩人張騫的《早梅》詩才“不知會不會很快開,只疑冬雪後不會消”,把梅枝當作雪枝來反映白梅早開艷如雪的特點,是錯誤的,給人以“錯”和“怪”的感覺。
《遠識非雪》這首詩,既含蓄地描寫了梅花的純潔潔白,又間接說明了前兩句寫的“墻角怒放反寒梅”這首詩,其實是詩人從遠處隱約看到的,與下壹句“為香而香”壹起寫出了梅花的清香,訴諸人的嗅覺。詩與詩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顯示了整個詩歌結構的嚴密性。
詩人寫向梅,沒有使用任何形容詞,也沒有潑墨如雲,而是巧妙地、自然地用了“似最不凡”(王安石語)和“遠識”兩句詩。這兩首詩之間有因果關系。正是因為梅花的芬芳,詩人才“遠觀知非雪”。如果梅花沒有香味,詩人在遠處隱約看到時,難免誤以為是雪枝。把梅花寫在兩句互為因果的詩裏,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和張煒的詩《早梅》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這首“遠方知音”的詩,也不壹定意味著詩人真的聞到了遠處梅花的香味,從而得出那是梅薛飛的結論,而只是白寫,極大地表達了濃郁的梅花香味。
如果說這首詩《梅花》中唱出的梅花,不僅讓人領略了它盛開的魅力,而且給人留下了它美麗芬芳、風格獨特的鮮明印象,那麽這首詩本身就如同它唱出的梅花壹樣,賞心悅目,具有藝術美。
(原載《語言美》;後收入作者專著《詩與炮轟》,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