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奴隸主貴族日趨沒落,地主階級逐漸興起。當時記載各國卿大夫和新興階級“士”的言論以及諸侯各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活動的著作,就是歷史散文。其代表作品有編年體的《左傳》、國別體的《國語》記載謀臣策士辭說的《戰國策》等。
《左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撰。編年記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所記內容涉及到周王朝及諸侯各國之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等許多方面。對於當時的社會現實,諸如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統治者的荒淫殘暴,以及頻繁的諸侯爭霸戰爭等等,作了比較真實的反映和相當具體的敘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壹些復雜的歷史事件,往往能寫得委婉曲折,有條不紊,表現出不同的人物性格,語言簡潔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國語》是較早的壹部國別史,記述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各國的史實,***二十壹卷。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所撰,但現代學者則多認為是戰國時期的學者依據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國語》記言多於紀事,記述了春秋時代許多歷史人物的言論,文字樸實、平易、簡潔。
《戰國策》屬國別體雜史著作,主要記述戰國時策士的言論和活動。作者不詳。西漢末年,經劉向整理編訂,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包括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策,***三十三篇。主要記載各國有關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史實。對戰國時期謀臣策士遊說各國縱橫捭闔的言行記載尤為具體。《戰國策》語言生動、論事透辟、寫人傳神、善用寓言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
先秦諸子散文
春秋時期,列國紛爭,遊士蜂起。在這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產生了新型的士。他們出身不同,立場不同,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從代表各自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出發,對政治提出各種不同的要求和主張,並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先秦諸子散文包括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政治觀點,有儒、道、法、陰陽、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和法家。代表著作有:《論語》、《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說理透辟,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儒家學派的孔孟思想和道家學派的老莊思想,壹是維護封建秩序積極地入世,壹是不肯同流合汙的清高,消極地對待現實,對後世文人的藝術風格及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