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註釋)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註:“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壹種風流自賞之意溢於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人間是壹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壹問,對那無限時空裏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壹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壹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妳無意於追攀時,她許會萬裏相隨,依依不舍。兩句壹冷壹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於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雲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壹輪圓月初為雲遮,然後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壹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於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壹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為的什麽?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麽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壹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為壹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叠。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復、錯綜、回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後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壹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後二句總括,詩情哲理並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最後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壹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裏”,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壹番後,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壹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壹形象回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壹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於中也顯露著壹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回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壹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於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上清寶鼎詩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人生燭上花,光滅巧妍盡。
春風繞樹頭,日與化工進。
只知雨露貪,不聞零落盡。
我昔飛骨時,慘見當塗墳。
青松靄朝霞,縹緲山丁村。
既死明月魄,無復玻璃魂。
念此壹脫灑,長嘯祭昆侖。
醉著鸞皇衣,星鬥俯可捫。
玉壺吟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
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禦筵。
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
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
西施宜笑復宜顰,醜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註釋
清代劉熙載論李白的詩說:“太白詩雖若升天乘雲,無所不之,然自不離本位,故放言實是法言。”(《藝概》卷二)所謂“不離本位”,就是指有壹定的法度可尋,而不是任其橫流,漫無邊際。《玉壺吟》就是這樣壹首既有奔放的氣勢,又講究法度的好詩。這首詩大約寫於天寶三載(744)供奉翰林的後期,賜金還山的前夕。全詩充滿著郁勃不平之氣。按氣韻脈絡而論,詩可分為三段。
第壹段***四句,主要寫憤激的外在表現。開頭兩句居高臨下,入手擒題,刻畫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他壯懷激烈,孤憤難平,象東晉王敦那樣,敲擊玉壺,誦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烈士”、“壯心”、“暮年”三個詞都從曹詩中來,說明李白渴望建功立業,這壹點正與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壹生畢竟幹了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自己卻至今未展素誌,不覺悲從中來,憤氣郁結。三杯濁酒,已壓不住心中的悲慨,於是拔劍而起,先是對著秋月,揮劍而舞,忽又高聲吟詠,最後眼淚奪眶而出,涕泗漣漣。“忽然”兩字把詩人心頭不可自已的憤激之情寫得十分傳神。四句壹氣傾瀉,至此已是盛極難繼。兵家有所謂“以正合,以奇勝”的說法。這四句正面書憤,可說是“以正合”,下面別開壹途,以流轉之勢寫往事回憶,可說是“以奇勝”。
“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禦筵”兩句,如異峰突起,境界頓變。詩人壹掃悲憤抑郁之氣,而極寫當初奉詔進京、皇帝賜宴的隆遇。李白應詔入京,原以為可施展抱負,因此他傾心酬主,急於披肝瀝膽,輸寫忠才。“揄揚”兩句具體描寫了他在朝廷上的作為。前壹句說的是“尊主”,是贊頌皇帝,後壹句說的是“卑臣”,是嘲弄權貴。“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寫出了他受皇帝寵信的不同尋常。“飛龍馬”是皇宮內六廄之壹飛龍廄中的寶馬。唐制:學士初入,例借飛龍馬。但“數換飛龍馬”,又賜珊瑚“白玉鞭”,則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從得意處著筆。“鳳凰”兩句寫平步青雲,“揄揚”兩句寫宏圖初展,“朝天”兩句寫備受寵渥。得意之態,渲染得淋漓盡致。詩人騁足筆力,極寫昔日的騰踔飛揚,正是為了襯托時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勢。
“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東方朔被漢武帝視作滑稽弄臣,內心很苦悶,曾作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史記·滑稽列傳》)後人有“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晉王康琚《反招隱詩》)之語。李白引東方朔以自喻,又以謫仙自命,實是出於無奈。從無限得意,到大隱金門,這驟然突變,可以看出詩人內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識”兩句,郁郁之氣,寄於言外,與開頭四句的悲憤情狀遙相接應。以上八句為第二段,通過正反相照,詩人暗示了在京橫遭毀誣、備受打擊的不幸。忠憤節氣,負而未伸,這也許就是詩人所以要擊壺舞劍、高詠涕漣的原因吧!
第三段四句寫詩人自己堅貞傲岸的品格。“西施”兩句是說自己執道若壹,進退裕如,或笑或顰而處之皆宜,這種態度別人效之不得。辭氣之間,隱隱流露出傲岸自信的個性特征。當然,詩人也很清楚他為什麽不能施展宏圖,因而對朝廷中那些妒賢害能之輩道:“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這兩句化用《離騷》旨趣,托言美人見妒,暗寓士有懷瑾握瑜而不見容於朝的意思,蘊藉含蓄,寄慨遙深。
明代詩論家徐禎卿說:“氣本尚壯,亦忌銳逸。”(《談藝錄》)書憤之作如果壹味逞雄使氣,象灌夫罵座壹般,便會流於粗野褊急壹路。李白這首詩豪氣縱橫而不失之粗野,悲憤難平而不流於褊急。開頭四句入手緊,起勢高,抒寫胸中憤激之狀而不作悲酸語,故壯浪恣縱,如高山瀑流,奔瀉而出,至第四句頓筆收住,如截奔馬,文氣陡然騰躍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轉,筆飽墨酣,以昂揚的格調極寫得意,方以為有風雲際會、魚水顧合之美,筆勢又急轉直下,用“大隱金門”等語暗寫遭讒之意。最後以蛾眉見妒作結,點明進讒之人,方恃寵貴盛,自己雖拂劍擊壺,慷慨悲歌,終莫奈之何。詩筆擒縱結合,亦放亦收,波瀾起伏,變化入神,文氣渾灝流轉,首尾呼應。明代詩論家徐禎卿認為,壹首好詩應該做到“氣如良駟,馳而不軼”。(《談藝靈》)李白這首詩是當之無愧的。
天臺曉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風潮爭洶湧,神怪何翕忽。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
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
搗衣篇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閨裏佳人年十餘,顰蛾對影恨離居。忽逢江上春歸燕,
銜得雲中尺素書。玉手開緘長嘆息,狂夫猶戍交河北。
萬裏交河水北流,願為雙燕泛中洲。君邊雲擁青絲騎,
妾處苔生紅粉樓。樓上春風日將歇,誰能攬鏡看愁發。
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長,
真珠簾箔掩蘭堂。橫垂寶幄同心結,半拂瓊筵蘇合香。
瓊筵寶幄連枝錦,燈燭熒熒照孤寢。有便憑將金剪刀,
為君留下相思枕。摘盡庭蘭不見君,紅巾拭淚生氤氳,
明年若更征邊塞,願作陽臺壹段雲。
望月有懷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幾千古。
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
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
無因見安道,興盡愁人心。
幽澗泉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拂彼白石,彈吾素琴。幽澗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張清。
心寂歷似千古,松颼飗兮萬尋。中見愁猿吊影而危處兮,叫秋
木而長吟。客有哀時失職而聽者,淚淋浪以沾襟。乃緝商綴羽,
潺湲成音。吾但寫聲發情於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幽澗泉,
鳴深林。
清溪行 ( 壹作宣州清溪 )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
註釋
這是壹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詩,是天寶十二載(753)秋後李白遊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時所作。池州是皖南風景勝地,而風景名勝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臺縣,象壹條玉帶,蜿蜒曲折,流經貴池城,與秋浦河匯合,出池口瀉入長江。李白遊清溪寫下了好多有關清溪的詩篇。這首《清溪行》著意描寫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清溪清我心”,詩人壹開始就描寫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壹生遊覽過多少名山秀川,獨有清溪的水色給他以清心的感受,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異之處。
接著,詩人又以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稱。南朝梁沈約就曾寫過壹首題為《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的詩:“洞徹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新安江水無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將如何呢?“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這樣清澈見底呢!這樣,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襯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後,又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以“明鏡”比喻清溪,把兩岸的群山比作“屏風”。妳看,人在岸上行走,鳥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這樣壹幅美麗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雲:“《復齋漫錄》雲: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鏡中行。’又雲:‘船如天上坐,魚似鏡中懸。’沈雲卿詩也。……予以雲卿之詩,原於王逸少《鏡湖》詩所謂‘山陰路上行,如坐鏡中遊’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雲:‘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雖有所襲,然語益工也。”(《苕溪漁隱叢話》)
最後,詩人又創造了壹個情調淒涼的清寂境界。詩人離開混濁的帝京,來到這水清如鏡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這對於我們這位胸懷濟世之才的詩人,終不免有壹種心靈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時猩猩的壹聲聲啼叫,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為自己遠遊他鄉而悲切,流露出詩人內心壹種落寞悒郁的情緒。
雨後望月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裏舒霜合,壹條江練橫。
出時山眼白,高後海心明。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