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登修道院》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1770—1850)的長詩。詩人在1793年曾徒步遊歷古老的丁登修道院,5年之後又重遊故地,風景依舊,而感受不同,於是產生了詩情。詩人故地重遊,心情喜悅,眼望河岸、林中的美景,情感和自然完全融為壹體,同時也喚起對5年前所見情景的回憶。但馬上詩人又意識到眼前所見與記憶中的美景有所不同,也意識到自己與自然和兒時的自我都有壹定的距離,於是產生茫然悵惘的情緒。這時,相同的景物卻產生了不同的感覺,他感到人生的憂傷象低沈的音樂,有時甚至也想到死亡。但詩人卻仍能以壹種恬靜的心境沈醉在自然之中。
長詩通過贊美自然、歌頌自然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渴求和信念。詩人覺得,喧鬧的都市使人感到孤寂無聊,而應到大自然中去尋找人生的啟迪,讓大自然為自己帶來慰藉。同時,長詩歌頌自然也是與對社會的不滿結合在壹起的,詩人將尚未被資本主義侵入而破壞的自然同當時社會的不正義和不人道對立起來。詩人重遊故地,靈魂好象脫離了肉體而自由翺翔,曲折地反映了詩人不滿於當時汙濁骯臟的社會風尚的傾向,表達了壹定的積極意義。長詩有對昔日的緬懷,也有對現在的評價和對未來的期待,而由於詩人的生活態度較為消極,他筆下的自然難免帶有淡淡的憂傷和神秘色彩,因而也使這首詩明快的基調中帶有傷感的成分。但這首詩的思想卻代表了華茲華斯最基本的思想觀念。
《丁登修道院》是詩人在風景和詩情的激勵下壹氣呵成的,流暢幽婉,無壹點斧鑿之痕。詩人樸實自然、語言口語化的特點在這首詩中也得到了集中的體現。長詩感情真摯,表達巧妙,詩人善於使感情以娓娓動聽的風格流露出來,而反映在生動的色彩和對陽光空氣的感覺上。這使得長詩具有濃厚的浪漫抒情特點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此外,詩歌還出色地運用想象,使日常小事和平凡景物以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增添了長詩的畫面美。這首詩形式上采用無韻詩體,是每行十音節、五步抑揚格格律。華茲華斯將樸素的內容和嚴格的詩體完美結合,使長詩成為他藝術形式最完美的作品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