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壹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發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準備了4年,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征的士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有穿著五光十色的長褂和鱗狀護身甲、攜帶短劍長矛的波斯人、米底亞人;有頭戴銅盔、手持亞麻盾牌和木棍的亞述人;有用弓箭和斧頭作為主要武器的帕提亞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長袍的印度人;有穿緊腰鬥篷,右肩掛著長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獅子皮、用紅白顏色身的埃塞俄比亞人,他們的武器是棕櫚樹制的弓、燧石做的箭頭和鑲羚羊狐貍皮;身穿鮮艷的紅鬥篷,手拿標槍和盾的色雷斯人;還有帽盔上裝飾牛耳、手執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軍隊的人員這樣龐雜,武器裝備又是這樣五花八門,使得這支大軍很像壹次各族軍隊和軍備的大展覽(這點影片裏已經有所表現)。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軍齊集小亞撒爾迪斯,號稱500萬,實則50萬人左右,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壹向喜歡內部爭鬥的希臘各城邦組織了從未有過的聯合行動。30多個城邦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軍總統帥由斯巴達國王利歐尼達斯擔任。渡過赫勒斯邦海峽後,波斯大軍迅速席卷了北希臘,七八月間來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該隘口是中希臘的“門戶”,依山傍海,關前有兩個硫磺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關口極狹窄,僅能通過壹輛戰車,是從希臘北部南下的唯壹通道。這時希臘人正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而在希臘,奧林匹克高於壹切,運動會期間是禁止打仗的。
因此,希臘人在關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幾千人。當波斯人臨近的時候,斯巴達國王利歐尼達斯僅帶了300人來增援。根據溫泉關地勢險要、山道狹窄,部隊不能展開行動,騎兵和車派不上用場的特點,薛西斯采取了派重裝步兵輪番沖擊的強攻戰法,企圖利用人數的優勢打垮斯巴達人。而斯巴達人卻利用溫泉關“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居高臨下,用鋒利的長矛兇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敵人。正當薛西斯無計可施的時候,壹個名叫埃彼阿提斯的當地農民來報告說,有條小路以通到關口的背後。薛西斯壹聽,大喜過望,立即命令這個希臘叛徒帶領禦林軍沿著荊棘從生的小道直插後山。
本來,利歐尼達斯在小路旁的山嶺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來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數日無戰事,他們便放松了警惕,直到波斯人到了跟前才有所反應,略壹交手佛西斯人就敗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趕,直向溫泉關背後插了下去。斯巴達王利歐尼達斯得知波斯軍迂回到背後時,知道大勢已去。為保存實力,他把已無鬥誌的其他城邦的軍隊調到後方去,只留下他帶來的300士兵迎戰。因為按照斯巴達傳統,士兵永遠不能放棄自己的陣地。付出兩萬波斯士兵生命的溫泉關血戰,對於薛西斯來說,就像是壹場惡夢。
魯迅公開發表的第壹篇文學作品,就是歌頌三百勇士的《斯巴達之魂》,他認為斯巴達勇士這種寧死不屈和戰鬥精神和豪情壯誌,是中國人最需要的思想。斯巴達人的尚武愛國精神是動人心玄的,這種對祖國的偉大之愛,為祖國獻身的神聖精神,正是感動天下的斯巴達之魂,魯迅所鼓厲的正是這種偉大的靈魂。
《斯巴達之魂》所描寫的正是斯巴達國王率領三百斯巴達勇士和七千希臘盟軍,與波斯王率領的百萬大軍決戰於溫泉關的壯烈景象。斯巴達軍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無所畏懼,視死如歸,臨敵而笑,結怒欲沖冠之長發,發示壹瞑不視之決誌。而斯巴達國王利歐尼達斯更是抱著,王不死則國亡的為國戰死的決心,和全軍將士浴血奮戰。戰爭開始後,征塵滿天,殺氣蕭森,波斯大軍以潮鳴電掣之勢發動進攻,而斯巴達軍扼守險要,奮勇殺敵。斯巴達王身先士卒,策馬露刃,在動地的金鼓聲中與敵軍展開廝殺。頓時,吶喊格擊,鮮血倒流,如鳴潮飛沫,棄騰噴薄於荒磯。波斯軍,無數死於刃,無數落於海,無數蹂躪於後援,遍野橫屍。然而,最後斯巴達軍終因寡不敵眾,刃碎鏃盡,國王戰死,全軍覆沒,斯巴達之魂響徹千古,永垂史冊,驚天地泣鬼神。魯迅對此高聲禮贊,巍巍乎溫泉門之峽,地球不滅,則終存斯巴達武士之魂。
公元前479年,10萬希臘聯軍勇猛追擊與30萬敵軍在小亞細亞展開決戰,希臘聯軍陸軍由斯巴達國王普薩尼亞斯(Pausanias)率領,進攻波斯駐軍,於是爆發了這次戰爭中最後壹次決定性的戰役,普拉提亞之戰。( 斯巴達的國王是選出的,同壹時間總是有兩名國王並列)。這次戰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敵對雙方的優缺點。戰役初期雙方有很長時間的對峙,曾經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和前哨戰。起初是波斯騎兵在不適於騎兵作戰的崎嶇地形中向希臘軍步兵發動進攻,結果損失慘重。而後波斯軍統帥吸取了教訓,利用騎兵機動靈活的特點,不斷地襲擾希臘軍的軍糧補給。另壹方面,在與希臘軍的遭遇戰中,盡量不和希臘方陣作正面的步兵交鋒,而是利用己方聯合兵種的優勢,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遠程火力優勢不斷殺傷希臘軍。兩軍相持的結果,希臘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補給又發生了問題,只好準備撤退。普薩尼亞斯的撤退計劃,原本是全軍列陣,然後趁夜暗掩護,壹部份壹部份地撤退。但是計劃執行中發生了延誤,陣線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壹半、左翼未動的時候,天亮了,行動被波斯軍發現,於是演變成壹場生死大戰。交戰之初,希臘方的形勢非常危急,不僅是在機動中被迫迎戰,而且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采取了正確的戰術,以密集的遠程火力給希臘軍以重大殺傷。但是不久,馬多尼烏斯犯了壹個戰術錯誤: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結在第壹線弓箭手和騎兵身後,目的我猜測可能是準備躍出給希臘軍決定性的壹擊,或者是準備追擊。
但是這樣壹來,大量波斯軍猥集壹團,第壹線部隊就喪失了後退保持彈性的進退余地。斯巴達王普薩尼亞斯抓住這個戰機,集合起希臘的裝甲步兵方陣,猛烈地向波斯軍沖上去。因為只要沖近了,波斯軍沒有作機動保持距離的余地,投射兵和騎兵就發揮不了作用。在近戰和混戰之中,波斯士兵盡管也很勇敢,但是他們使用武器的技術(也就是武藝啦)沒有希臘戰士那麽訓練有素,個人防護也沒有希臘戰士好(沒有手盾)。即使如此,憑借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他們也還是可能淹沒希臘軍的,但是這時候,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本人在混亂中被殺。因為波斯軍是各個民族組成的烏合之眾,並不齊心,指揮核心壹死,全軍隨即潰散。這場戰役以後,希臘人基本上肅清了希臘半島境內的波斯侵略軍。
求采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