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最可愛,我說時來不及思索,但思索之後,還是這樣說。”是普希金的壹句名言,並非出自他的詩。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歷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
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高爾基),“青銅騎士”。
擴展資料
普希金於1799年出生於莫斯科壹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他從小接受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他於1811年進入皇村學校學習,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並接近了後來的十二月黨人禁衛軍軍官,頗受其影響,逐漸產生了反對沙皇專制、追求自由的思想。
1816年,普希金加入了文學團體“阿爾紮馬斯社”。1817年從皇村學校畢業後,普希金到外交部供職。1819年,加入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系的文學團體“綠燈社”。這個時期,他連續寫了歌頌自由、反對暴政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鄉村》等著名詩篇。
這些詩在青年中廣為傳誦,這引起了沙俄政府的不安。1820年,普希金被外派到俄羅斯南部任職,實際上是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普希金又創作《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等詩篇。
1824年,他被幽禁在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寫了長詩《茨岡》等作品。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新登基的沙皇尼古拉壹世赦免普希金,將他召回莫斯科。
百度百科——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