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在選材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選材,是學生作文的第壹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的作文千篇壹律,內容相差無幾,而這些還是學生拼命咬筆頭東拼西湊得來的。我們的生活原本是豐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可歌可泣的事情俯拾皆是,為什麽寫出來的作文如此糟糕?首要原因是在選材過程中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培養。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壹種智力操作技能,它離不開思維活動的參與。所謂發散思維,就是以壹個問題為中心,從各個不同角度或側面進行深入思考,以獲得解決問題的全部可能。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壹個多側面、多元化的復合體,由於作者的能力、心境不同,因而對待事物的認識和感受也不壹樣。學生要在大量繁雜的信息中快速有效地選出切合文題、表達自己獨特感受的材料,非具有發散思維能力不能及。舉凡佳作,大都選材精當、見解獨到。在選材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助於學生作文時思維的流暢性和敏捷性。
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1.同壹題目多體裁。學生在拿到題目後,詩歌、散文、小說等體裁皆可寫,不必局限於某壹體裁。2.同壹體裁多立意。
二、在構思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構思是圍繞選取的材料,把生活中所聞所感的情境,即直觀形象和表象,憑借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加工的過程。
畫家對所畫的形象要成竹在胸,然後才能進入創作階段。構思的過程,即形象思維的活動過程。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就要創設情境、激發想象。教師要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寫作境界,調動他們的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身臨其境,把選取的材料在頭腦中進行組合加工。如布置下作文題目《第壹次__》後,有的學生寫《第壹次騎自行車》,這時候,頭腦中的形象思維已經展開,仿佛自己就在操場上在學習如何溜腿、如何上座、如何七扭八歪地摔跟頭;有的學生寫《第壹次炒菜》,自己好像紮好圍裙,已經在廚房裏開工,擇、洗、切、抄,油、鹽、醬、醋,色香味俱全的壹盤佳肴呼之欲出。
可見,在構思過程中,教師要著眼於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以豐富的生活積累表象為基礎,以創設情境、激發想象為手段,充分發揮學生感官和心靈的作用,強化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作文效率。
三、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十月懷胎,壹朝分娩。”經過選材、構思的準備階段後,作文進入了寫作階段,即要把頭腦中的構思形象運用富有文采的語言加以再現,這就要求學生應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表達是人心理活動的外觀,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準確、簡明,具有條理性和層次感。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呢?我的做法主要有兩點:
1.寫日記。壹篇日記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壹個鏡頭、心靈的壹次真誠坦露,學生在記載自己成長歷程的同時,培養了語感,增強了表達。
2.做好“作文序列化”工作。要立足於初中四年,整體規劃作文教學,明確各年級各學期作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力求每個年級的作文教學、寫作訓練形成教學合力,切實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六年級以寫事為主,主要培養目標為敘事條理清楚,有故事情節,情節有波瀾,主題深刻,詳略得當;七年級以寫人為主,主要培養目標為寫人有特點,選材具有典型性,會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能寫生動的細節,能靈活運用對比、襯托、正面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八年級以寫景寫理為主,主要培養目標為寫景有特點,能運用多種修辭增強語言感染力,能做到景中有情、景中有悟,會議論,能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九年級的作文以綜合創新為主。
四、在評改中,培養學生的判斷思維能力
判斷思維能力是指個體能根據事實冷靜地思考問題,對別人或自己的成果客觀地進行評價分析,辨別優劣。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在作文評改中進行。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寫完作文後,由課代表送到辦公室,教師壹本壹本批改。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壹貫主張:作文教學要改變由教師批改的傳統做法,讓學生處於主動地位。我們要求學生寫作以落實能力要點為依據,引導老師本著減負而又增效的原則,對作文批改形式、講評方式等環節進行改革。要求教師把評改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