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古詩文裏多用東風

為什麽古詩文裏多用東風

古詩詞中的東風情結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詩詞的產生,與“情發”緊密相連。而“情發”多借助壹些外物。本文所探討的就是詩詞中所滲透的東風情結。並借此揭示詩詞得以產生的廣闊的社會文化根源。

[主題詞]:詩詞 東風 情結 社會文化根源

《文心雕龍·物色》曰:“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誌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詩歌由是產生。步入中國古代文學的天地,在豐富多彩的傳神之作中,人們對生命的寶貴,愛情的難得,地位的重要等種種情欲的表現並非直抒胸臆,而是往往借助於壹些外物表露情感,如:梧桐,杜鵑,鶴,竹,桑;天地,山水,雷電,風雨等。盡數眾多自然景物,風,在詩詞中亦是頗為常見。這裏,筆者就談談古詩詞中的東風情結。

所謂東風,即春風。所謂情結,在英文中叫Complex,即心中的感情糾葛或深藏心底的感情。情結就意味著心靈的堵塞,要疏通這種堵塞,就要采取某種方式。筆者在此所談的就是:古代詩人通過“東風”這壹自然現象來化解心中的感情糾葛,抑或通過“東風”抒發心底所蘊藏的某種情感。

贊春

《毛詩正義》曰:“人遇春暄,則四體舒泰。”春天到來,萬物復蘇,百花盛開;春風至處,大江南北,春意昂然給人勃勃生機之感。在古代文化中,正像秋與悲相連壹樣,春是與喜和樂相連的,“頌春”自然是人之常情。陽春三月,春風蕩漾,描摹春天自然少不了春風(東風)。多少古人流露出對春的贊美!

蘇武有詩《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州拙政園的“海棠春塢”憑籍海棠花的盛開,增添幾許嫵媚;而蘇軾則借助“東風”壹詞描摹出了月色籠罩下令人百轉千回的“廊”之柔美。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詩句描寫的是春寒料峭的自然春之奇景,亦是極盡“東風”之氣魄。

南宋虞似良的《橫溪堂春曉》壹詩“壹把青秧乘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 中描繪出了詩人眼中看到的綠色。整首詩沒有壹個字用到“綠”,可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壹片生意盎然的綠,壹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畫卷,詩人願和朋友們***享這片永恒的綠。正是借助“東風”二字,才給人春風到處萬物皆綠之感。

惜春

春本是與喜相連,但在具體的主體情感抒發中,很多時候,春卻成了人們抒發悲情、怨情的對象。試看陸遊的《釵頭鳳》壹詞:

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壹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放翁的詩詞皆率真直接,這首也不例外。陸遊與表妹唐婉被迫分離後十年,於沈園不期而遇。滿城春光,映襯著宮墻上的柳,春色依舊,而有情人卻被迫分離,此情此景,“翁悵然久之,為賦《釵頭鳳》壹詞,題園壁間(《癸辛雜識》南宋後期詞人周密所寫)。”良辰美景,相愛的人已經被分開,因此作者說“東風惡”,春風吹落了春花。李後主詞說“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春風春雨就代表了摧殘。風雨對花的摧殘,也象征著人生所受到的很多不幸的摧殘,從大自然的春天轉到人世。陸放翁的這首詞也是如此,由上闕的“東風惡”轉到下闕的“歡情薄”,即由自然轉到了人世。陸遊將滿腔悵然瀉於東風,視東風可惡之至,實際上作者正是借東風對破壞美滿姻緣的封建制度表示強烈的抗議。

《論語·陽貨》:“子曰:詩可以群,可以怨。”晚唐藝術成就極高的詩人李商隱的壹首極富魅力的愛情詩《無題》就將這壹點顯露無遺:“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詩中浸透了對愛情、幸福和自由的向往,同時也流露出濃郁的悲觀色彩。壹句“東風無力”已令人置身於“閑愁萬種”、“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麗的境界中了。百花如何能盛開,東風之有力也。及至東風力盡,則百卉群芳,韶華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嘗不然。此句所詠,固非傷別適逢春晚這壹淺意,而實是借東風為身世遭逢、人生命運的深深嘆惋。

自古以來,就有“春女善懷”之說。如《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壹句,覺得東風很討厭。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有多少?講不出來的閑愁有萬種。結果呢?壹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因為東風把花都吹下來了,實際表達的是人心情的壹種郁悶。

此外,借東風抒相思離別之情的也不乏其人。唐朝崔護的《人面桃花》也是家喻戶曉的詩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詩人巧妙地借東風抒發了對女子的思念。元曲大家關漢卿有壹首小令《沈醉東風》:“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著餞行杯,眼擱著別離淚。剛道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萬裏。”古有成語,“別易會難”,然惟有相見難,因而離別更難。其中的離愁別恨,真切動人。滿腔依戀沈醉於東風之中。

山河破碎的亡國之痛,仕途不盡人意的個人哀怨,常常使古代抒情詩歌中充滿了撼人心魄的悲壯音符。文天祥的好友鄧剡《酹江月》中寫道:“水天空闊,恨東風不識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此詞主要寫亡國之痛,就金陵的山川形勢發出感嘆。杜牧《赤壁》雲:“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裏的“東風”不是“春風”,確實指來自東面之風。當年的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東風,周郎便不可能戰勝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那麽現在,像文天祥這樣的英雄,為什麽就不能拒敵於國門之外?原因是“東風”不公平,沒有憐憫於他,叫人怨恨。南北宋之交的傑出詩人陳與義寫過壹首著名的小詩《牡丹》,意味深長:“壹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詩中“獨立東風”言有盡而意無窮。既蘊涵著對種種往事的回憶和對將來的種種預測和憧憬,同時也可以說是國破家亡的遺恨。王安石《北陂杏花》中“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兩句,無疑寓有對自己高尚情操的孤芳自賞之意。

相比之下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則將對東風的滿腔怨恨抒發到了極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小樓昨夜又東風”,縮筆吞咽。說明春天又到了,這怎能不進壹步觸動詞人對美好往事的回憶呢?但當他想起失去了的故國,就無限悲痛。加上明月當空,更添淒清之感。李白詩雲:"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李煜此時的故鄉和故國都已不堪回首。春花秋月無盡時,生命隨著壹度花謝月缺長逝不返。想起這些,怎能不恨,怎能不呼天呼風而責之?悲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再次借“東風”表達了無法排遣的愁緒。

悟春

自然猶如永恒的坐標,以年年春風,對匆匆過客。春風有時也用來表達時光的流逝。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最能表達人們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清詞《出關見桃花》中“東風知多少?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刪。”詞人於關外見到“壹樹桃花,向人獨笑”,不由感慨京城春色已暮,頓生惜春之意。在這裏作者把東風視為知己,***抒心中惜春之感。蘇軾也有詩“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壹笑溫。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詩中就滲透著對生命的短暫,對人事的得失的壹種豁達,只要在世,且放寬胸懷,平常而自然地生活下去,拋去眷念與悲哀。這就是隨緣自適的人生。

北宋理學家朱熹在說理詩方面獨開壹格。除了眾人皆知的《觀書有感》之外,《春日》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春天的美麗,還指引我們從尋常自然景象中感悟哲理。“舊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壹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東風蕩漾,拂面而來,眼前萬紫千紅的景象盡是春風點染而成。東風將百花吹得爛漫多姿,故詩人從萬紫千紅之中,認識了東風;而又正是百花給春日帶來了勃勃生機,故詩人又從萬紫千紅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晦翁作此詩,其意決不在春光駘蕩,詩中“泗水”乃暗指孔門;所謂“尋芳”,即求聖人之道。晦翁喻人,仁是性之本,仁的外觀就是生意,所以萬物的生意最可觀,觸處皆有生意,正如萬紫千紅,觸處皆春。

結語

人與自然是相通的。人們的這種東風情結並非偶然,文人惜春、留春、怨春都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毛詩序》曰:“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尚書·曉典》曰:“詩言誌,歌永言。”言為心聲,在古代大多數詩詞中,詠物是為了感懷。從本質上來說,這裏的“東風”已非自然之物,而成了人化的自然,人類抒發感情的對應物。古語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晉朝的陸機有壹篇《文賦》說,“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鐘嶸的《詩品》,前面有壹篇序,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所謂“物之感人”,是說隨花開葉落的“物”現象,感動了人的內心。“形諸舞詠”,所以表現在歌舞,吟詠的詩歌之中。所以,人心之動,物使之然。

鐘嶸《詩品》曰:“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物象”轉化成“意象”,便形成了人們心中的種種情結。以此說來,在眾多的詩詞中,人們所惜、所留、所怨的也並不是東風,不是春天,而是嗟老嘆貧,懷才不遇的失落;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感慨;是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亡國之痛;是衣食無愁,因閑而生的閑愁之情;是時光流逝,去而不返的惆悵;是心中那剪不斷理還亂,推不開擺不掉的愁緒。而這些愁緒都產生於當時的社會生活,它包含著很深的時代文化根源,“東風”這壹情結,正透射出詩詞得以產生的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

附註:

參考書目

胡雲翼選著《宋詞選》,225頁。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宋詞鑒賞辭典》《唐詩鑒賞辭典》

靳極蒼《李煜李清照詞詳解》

張繼定《中國古代文學概述與名篇導讀》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

〖梁〗鐘嶸 著 徐達 譯註《詩品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