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二首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註釋
江南:長江以南。《考工記.總序》:“橘逾淮而北為積...此地氣然也。”《晏於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積,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豈伊:豈,難道;伊,那裏,指江南。
歲寒心:耐寒之心。孔子《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比喻壹個人要有堅貞的節操。
薦:奉獻。
嘉客:嘉賓,賢達之人。
阻重深:重重阻礙。《楚辭-九辯》:“豈不郁陶面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運命:命運,指或進或退、或榮或貶的不同遭遇。
無陰:《韓詩外傳》載趙簡子語:“春樹桃李,夏得其陰,秋得食其實。”
鑒賞 這是詩人“感遇”組詩中之第七首。他被貶荊州,荊州盛產橘;屈原也是荊秭之人,早有《橘頌》壹詩,開頭雲:“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以橘言忠貞之誌。詩人眼見滿山遍野的丹橘,自然想到屈原的《橘頌》,因而提筆為詩,以丹橘之貞操自況,極言自己為世不用之慨嘆!
詩的壹二句寫景:“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第壹句點明地點“江南”與物象“丹橘”。王逸註《楚辭》說:“橘受天命生於南國”,《吳都賦》:“其果則丹橘余甘,荔枝之林”,說明丹橘是江南獨壹的樹種,因為它移植到淮北便成枳了。壹個“有”字凸現出橘樹之多,江南處處皆有。第二句寫橘樹的生理特點:經冬猶綠。因為壹到深秋,南國之樹都要紛紛落葉,更不必說經受嚴冬的摧殘了!但丹橘與眾不同,它“經冬猶綠”,始終保持蔥蔥綠色。壹個“猶”字突出了丹橘的個性,亦滿含贊頌之意。
第三四句寫丹橘 “經冬猶綠”之因。先用壹反問句提出:“豈伊地氣暖”,難道是那裏(江南)的“地氣暖”,它獨得地利之便嗎?推開壹筆,再進行收束,以肯定語氣回答:不!而是丹橘“自有歲寒心”,是它具有耐寒的本性。詩人贊美丹橘耐寒之節操,是頗含深意的。
第五六句寫丹橘之遭遇。像這樣經嚴寒而仍綠,所結果實只求奉獻於人的丹橘,理應薦之於嘉賓的。可是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為之奈何!這裏,“嘉賓”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圍繞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變節、只知奉獻的高貴品質是詩人的自喻。詩意是說:像我這種壹心為國之人,卻被奸人重重阻擋,不能為世所用。這兩句既寫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達了詩人之感慨!
第七八句寫詩人對丹橘命運的思考。丹橘為何有此遭遇呢?詩人答道:“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看來命運的好壞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樣,不可捉摸,不可探究。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復雜。既有無可奈何的自責,又有不甘沈默之情,難言之隱,深沈委婉。
最後兩句,筆勢陡轉,以“徒言”二字批評那些不識丹橘美德之人。不要隨便說只有種植桃樹、李樹好,可以“夏得其陰,秋得其實”,而忙於栽培,“此木豈無陰”?難道丹橘就不能遮蔭,毫無用處嗎?結合前面寫丹橘“經冬猶綠林”的美陰,“可以薦嘉客”的佳實,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裏,詩人以反詰句再次肯定了丹橘的堅貞美節,同時表達了自己被奸人陷害、棄才不用的憤慨!
全詩以丹橘起興,語言平淡而渾成,結以反詰句掀起波瀾,詩意起伏跌宕,使人在溫雅淳厚之中沈思不已。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中贊其詩:“詩罷地有余,篇終語清省”,就是說他的詩意象豐饒,富有想象空間;其語言清新簡練,頗具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