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
壹、古詩導入。
在課堂上,我以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導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月寄托著人們的思鄉之情,今天讓我們壹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的壹篇抒情散文《月是故鄉明》。
古詩導入,學生也是很感興趣的。特別是讀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時,學生看起來很興奮。
二、介紹作者
當聽到季羨林先生精通20國語言,被譽為東方學大師時,同學們那種驚訝之情溢於言表。
三、基礎知識
1.認讀生字檢測。這壹環節,我采用了開火車讀的方法,當有同學出錯時,我們集體糾正。
2.成語積累。本文描寫景物的成語比較多。課前預習時,已經要求學生畫出文中的成語。容易讀錯的就是“風光旖旎”、“碧波萬頃”。強調讀音後,我采用了利用字面意思理解詞語和回顧原句,在句子中理解詞語的方法。這這壹環節花費時間比較長。這壹環節的教學還有待改進。
3.多音字。本文主要多音字“燕”,我告訴學生,地名時,讀yān,如燕山、燕園、燕國。讀yàn時,就指燕子。學生掌握比較好。
四、理解課文
在自讀提示中,要求默讀課文,說說作者回憶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所以在梳理完基礎知識後,我便把這壹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在默讀完課文後,能找出來作者回憶了童年數星星、點篝火、搖知了這些童年趣事,也能說出到過許多國家,看到過很多月亮,這些月亮美妙絕倫,但是最喜歡的是故鄉的月亮。經過引導,也會找出燕園的月亮,是奇景,但是還是想起故鄉葦坑裏平凡的小月亮。能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因為課件上展示了故鄉望月之看山、故鄉望月之說水、故鄉望月之看月、夢月。但是學生的回答毫無涉及。所以我想著要不要向學生展示這些呢?畢竟同學們可以找出關鍵點。作者回憶的童年趣事和成年經歷。在引導下也能說出童年的快樂,成年後對家鄉的思念。
猶豫片刻,我還是按部就班得向學生簡單展示了課件上的內容。也不知道他們是否看懂,是否理解。當我展示課件的時候,自己都覺得枯燥無比,毫無興趣。課後想想,為什麽非得把課件上的內容完全展示呢?課件是為課堂服務的,怎能壹味依靠課件展示呢?回想上課的過程,利用了課件,自己很多時候沒有了思路,思維沒有那麽靈活。
後來我又看教案,雖說看山說水童年趣事看似與月亮無關,其實這些都是由月亮引出的。這正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但是這在課堂上卻沒有說與學生聽,更沒有讓學生感受到散文的這種魅力。
所以,自己覺得這節課上的很糟糕。課上只帶出了思鄉情感,問題設置顯得零散無神。如果在拋出自讀提示中的內容時,給學生提供壹個框架或者範例,是不是就可以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了。課堂應該會緊湊完整。
總之,還是自己沒有備好課。這讓我感到無比汗顏,因為文章讀了,教案看了,課件修改了,課堂效果卻令人失望。這又讓我想起於永正老師書中所說,備課時,他必定要讀熟課文。我確實對文章理解不夠,只簡單理解了情感,對於寫法和文體知識卻忽略了。課堂教學目標意識在課堂上也弱化了。
以後上課,壹定要把握好單元要素,增強目標意識,讓每壹個問題,每壹個環節都有目的性。讓課堂有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