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然而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見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心中的深奧!
評析:
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壹偶然無心上。‘采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妳自己的心境的外化。這首詩是非常好的壹首詩,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壹切都自然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築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麽“在人境”壹定會有“車馬喧”,為什麽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妳是什麽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壹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壹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裏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壹些名利、壹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壹些世俗的官場,那麽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壹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壹俯,“悠然見南山”是壹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擡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壹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壹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裏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後從這樣壹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壹種境地。但是這樣壹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①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③爾:如此、這樣。 ④「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⑤「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⑥見:jian ⑦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⑧日夕:傍晚 ⑨相與:相伴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通“辯”,辯解。
《行路難(其壹)》
⑴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鬥十千:形容酒價昂貴。 ⑵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食物。直:通“值”,價值。 ⑶ 閑來垂釣: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壹度垂釣於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⑷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 濟,渡過。
翻譯
金杯盛清酒壹鬥可值壹萬元, 玉盤裝著珍貴的菜肴可值萬數的錢。 吃不下去只得停下酒杯,放下筷子, 抽出寶劍,環顧四周,心中壹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又被冰封了河道, 準備登太行山,又積雪滿山。 閑時學太公在碧溪上釣魚, 忽然又像伊尹夢見乘船經過了太陽的旁邊。 行路難呀,行路難! 戰國時楊朱見歧路就哭了起來,我要走的路又在哪裏呢? 總會有個時候能乘長風破萬裏浪, 高掛著風帆渡過茫茫大海,到達彼岸。
作品鑒賞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壹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壹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壹片盛情,肯定是會“壹飲三百杯”的。然而,這壹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壹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沈,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壹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壹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壹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壹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仿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壹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壹***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壹,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壹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壹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壹天。通過這樣層層叠叠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汙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壹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幾層茅草。三,表示多數。 (3)掛罥(juàn):掛,纏繞。罥,掛。 長:高 (4)沈塘坳:沈到池塘水中。塘坳,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邊低地。 (5)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 (6)入竹去:走進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頃(qǐng):不久,壹會兒,頃刻之間。 (9)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濃雲密布,壹下子就昏暗下來了。漠漠,陰沈迷蒙的樣子。向,漸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嬌兒惡臥踏裏裂:指稚子睡覺時雙腳亂蹬,把被裏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 (12)床頭屋漏無幹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幹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13)雨腳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腳:雨點 (14)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15)何由徹: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徹,通,這裏指徹夜、通宵的意思。 (16)安得:哪裏能得到。 (17)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蔽、掩護。 (18)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19)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廣廈。 (20)見(xiàn):同“現”,出現。
作品譯文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沈落到低窪的水塘裏。南村的壹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這樣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自己嘆息。壹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蹬破了。屋頂漏雨,床頭都沒有壹點幹的地方。像線條壹樣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怎麽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間貧寒的窮苦人(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像山壹樣?唉!什麽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作品賞析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壹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猶如秋風咆哮。壹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壹句不僅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怒吼而來,卷起層層茅草,使得詩人焦急萬分。“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沈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壹個接壹個的動態不僅組成壹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這幾句詩所表現的場景是:壹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幹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壹層又壹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裏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壹節的發展,也是對前壹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但其實,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裏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壹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麽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為他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走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壹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壹、二兩節。詩人大約是壹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沈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註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壹縱壹收。壹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壹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詩人自然不能入睡。“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詩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幹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註釋 1.武判官,不詳。判官,官職名。唐代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委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官,是節度使、觀察使壹類的僚屬。 2白草:西北的壹種牧草,曬幹後變白。3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我國古代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4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這裏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像梨花開了壹樣。 5珠簾:以珠子穿綴成的掛簾。 羅幕:絲織帳幕。這句說雪花飛進珠簾,沾濕羅幕。“珠簾”“羅幕”都屬於美化的說法 6狐裘(qiú):狐皮袍子。錦衾(qīn):錦緞做的被子。7錦衾(qīn)薄: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形容天氣很冷。 8角弓:用獸角裝飾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控:拉開。 9都護:鎮守邊鎮的長官此為泛指,與上文的“將軍”是互文。10瀚海:沙漠。這句說大沙漠裏到處都結著很厚的冰。11闌幹:縱橫交錯的樣子。12慘淡:昏暗無光。 13中軍: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的營帳。14飲歸客:宴飲回去的人,指武判官。飲,動詞,宴飲。15胡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兄弟民族的樂器。這句說在飲酒時奏起了樂曲。羌笛:羌族的管樂器。 16轅門:軍營的大門,古時行軍紮營,以車環衛,在出入處用兩車的車轅相向豎立,作為營門,故稱轅門。 17風掣(chè):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掣:拉,扯。 18凍不翻:旗被風往壹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 19輪臺: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與漢輪臺不是同壹地方。 20羅幕:用絲織品做的幕帳。 21控:拉開弓。 22滿:鋪滿。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附註:1“百丈”壹作“百尺” 2“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不是真的指春天來了,梨花開了。而是雪掛在枝頭,看著好像春天梨花盛開的景象。
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壹夜春風吹來,好像千萬棵樹都開滿了潔白的梨花。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 將軍的弓都拉不開,都護的鎧甲冷得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雲暗淡無光,在萬裏長空凝聚著。 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裏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 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 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 山嶺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詩詞鑒賞
分析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第壹層:寫大雪紛飛的奇麗景象。 西北早雪,來勢突然,壹時風雪漫天。“卷”與“折”字寫出了北風之迅疾猛烈,有了這樣猛烈的風,漫天飄落的雪才能“飛”。八月飛雪,已覺驚奇,而筆鋒壹轉這“忽如壹夜春風來”,更讓人驚奇,而接著用“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寫雪景,更是叫人驚喜而拍案叫絕。以春花喻冬雪,新穎別致,是為千古名句。這個比喻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像,創造了壹個瑰麗的、富有詩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讀者面前展現出壹幅生機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壯觀景象,給蕭條寒冷的邊塞平添了無限的溫暖與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第二層:用反襯寫法寫雪天的奇寒。 風雪肆虐,“散入珠簾濕羅幕”,在帳內的主帥穿皮衣蓋錦被尚且不能禦寒,而在帳外守衛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更進壹步突出奇寒叫人難以忍受。這壹方面反映了邊塞軍旅生活之艱苦,另壹方面反映了戍邊戰士抗嚴寒鬥風雪的豪邁氣概。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第三層:用誇張筆法總寫沙漠冰封,愁雲慘淡的圖景。 詩人放眼雪原,壹幅壯闊的立體的雪原圖呈現在眼前:冰雪覆蓋在茫茫大沙漠上,冰淩縱橫交錯;漫天濃重的陰雲低垂。“百丈”“萬裏”是誇張寫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難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別,自有壹番難言之情——我愁雲才愁,為下文送別做鋪墊。以上為第壹部分:描寫漫天大雪中邊塞酷寒的奇麗景象。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第壹層:寫軍中設宴餞別。各種樂器助興,氣氛熱烈,友情洋溢。這些樂器充滿異域情調,更添征人的悲壯情懷。帳內宴飲的熱鬧場面,熱烈氣氛,更襯出帳外之苦寒,如此大風都吹不動紅旗,世界好像被封凍了。帳外之寒又反過來襯出帳內送別情景之熱。作者把宴飲壹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來寫,體現出他當時濃重的離情。壹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惡劣天氣歸京而擔憂;另壹方面為歸客去後自己留邊的孤寂而傷懷。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第二層:寫輪臺東門送別。最後四句從下面寫送別之情,頭兩句點明了送別的地點與天氣;後兩句寫惜別之情深摯動人:依依不舍,終歸壹別,人去路空,悵惘難禁。雪滿天山路,離情亦滿天山路。作者緊扣當時當地的節氣風物去描寫送別場景,且將離愁別緒含蓄於敘事寫景之中,委婉傳達,情景交融,令人回味。以上是第二部分:寫軍中置酒,雪中送別的情景。
《己亥雜詩》
註釋 1.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2.吟鞭:詩人馬鞭。 東指:東方故裏。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3.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4.花:比喻國家。“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類為國效力的高貴品質。後人又常用此句表達前輩對後輩的愛護。
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馬鞭向東舉起這壹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壹代的作用 賞析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後壹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壹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壹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裏另有壹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壹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誌,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並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壹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誌。並反用陸遊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並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誌,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誌向融為壹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壹,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累死我了,給點辛苦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