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荊門渡口送別友人》賞析
從荊門渡口遠航,很快妳就要和南方人在壹起了。
山脈的盡頭和平原的起點,河流蜿蜒穿過荒野。
月亮像鏡子壹樣升起,海雲像宮殿壹樣閃爍。
水給妳帶來了家的感覺,讓妳的船行駛三百英裏。
做出贊賞的評論
山名荊門,位於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部的長江南岸,與虎牙山隔江相望。它屬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蜀中度過的。25歲;他開始在長江和黃河的中下遊地區四處遊歷。這首詩是他出遠門時寫的。詩名為《荊門渡口送別友人》,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之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看來這個理論不太合適。永別了,不是詩人的永別同舟。從這首詩的後兩句可以看出,原來“送別”指的是“故鄉水”送別詩人。附近的余碧雲也說:“最後兩句道別,言語無處不在,工作和水離他們很遠,送行的人的心也和他們在壹起。”(《論詩的境界》)
這首詩是壹首借景抒情的作品。巧妙的構思。脈絡很有條理,結構起伏,頗有層次感。
前兩句是概括性的陳述,陳述詩人離開家鄉,乘船過荊門。漫遊在古代楚國的領土上。“杜源”是“杜源”的反義詞。“來自”的意思是去做。這兩句話看似並不驚艷,但卻和後面的詩息息相關,有著穿針引線、貫穿全詩的重要作用。
“山止平原始”後面四句是倒敘。“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曠野”這句話,指的是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望去,地面景物的變化。這兩句話容量很大。有壹種空間寬敞的立體感和長久的旅行感。它描述了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曲折,千姿百態,巍峨聳立的三峽。當我們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時,高山漸漸消失了。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的長江漸漸平靜下來,在遼闊的原野上緩緩向東流去。它使用高度濃縮的語言。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寫得很籠統。這兩句話,還有杜甫的詩“星闊如,月來奔流江”(《壹夜外國》),都是好句子,但都很精彩。不同的是,李白的兩首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色,杜甫的兩首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施立的詩是“行舟壹會兒”,杜甫的詩是“停舟細看”(王琦《李太白全集》註),所以沒有好壞之分。
“月亮像鏡子壹樣被舉起,海雲像宮殿壹樣閃爍”是對太空中夜景的描述。詩人坐在船上,在萬裏仰望天空。他看到壹輪明月,像壹面鏡子從天上飛下來,明亮地照耀著大地。漂浮在藍天上的彩雲突然連在了壹起。由於折射,它們形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這兩句比喻形象生動,描繪了太空迷人的景色,顯示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關於“月亮像鏡子壹樣被舉起來”這句話,有人解釋說,月亮反射到河裏,像從空中飛來的鏡子。這種解釋似乎不合時宜。“月舉如鏡”很有詩意。也就是月亮從太空往下移,就像壹面鏡子從天上飛下來壹樣。這裏沒有“月影入河”的意思。辛棄疾寫道:“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重磨。”他把月亮比作天上飛來的鏡子,和李白的詩壹模壹樣。俞碧雲說:“五六句寫的是妳在河裏看到的東西,天鏡用來形容月亮的明亮。用海樓來形容雲很奇怪,但是江面遼闊寬敞,所以是所見即所得。若在院中觀雲觀月,則無此事。”(同上)意見非凡,是個好評論。
最後兩句“且水已帶妳壹抹家,畫妳舟三百裏”,緊扣《送別》詩題,與詩人遠行四川的前兩句詩相呼應。李白從五歲到二十五歲都在蜀中度過。他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對家鄉有著濃厚的感情。當詩人突然離開家鄉,遠行他鄉,自然會產生離別之情,也可以說是壹種“離別之情”。這兩首詩的妙處在於,很明顯詩人有離開家鄉告別的感覺,但並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用擬人化的手法說“家鄉水”對自己的感情很深,煞費苦心。從四川到荊門,就是“劃妳船三百裏”。使用這種擬人化的技術。比起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陳述自己離家的感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意和趣味。
總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相當成功的,壹波三折,含蓄跌宕,時而寫地上的山水,時而寫太空中的奇景;有時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河流湍急的大自然的欣賞,有時寫夜晚對變幻的空間場景的享受。最後運用擬人手法,以曲折含蓄的方式表達詩人的離鄉情懷。通過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和欣賞,我們可以領略到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無窮的生命力。尤其是“山止平原始,河蜿蜒過曠野”兩句,生動地描寫了詩人乘船過三峽,翻山越嶺,漸漸消失在茫茫原野中;隨著群山的消失,洶湧的長江在壹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向東流去...詩人用這種簡單的筆觸和淡淡的色彩,描繪了壹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