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我久等的歸人》是壹本由陳麒淩著作,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的2015-9圖書,本書定價:32.00元,頁數:,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讀後感(壹):等,那久不歸的人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特別喜歡這個書名。久等妳的回歸,無論是愛人還是家人,只要妳認為值得,那麽就是 值得久等的。書中長短不壹的十八個故事,講著有關親情和愛情的事,不同的故事,不同境遇,***同等候的都是,那個翹首以盼的歸人。
第壹個故事中的那只羊,在最後還是活了下來,沒有變成湯,原先討厭憎惡的人也都松了壹口氣。壹只原先惹全部人員討厭、在臨近被殺的日子卻又不約而同的被惦念,想起這只羊帶給這個冷漠城市的熱鬧。羊本身是微不足道的,但羊身上有著不同的寄托,張奶奶雖然與兒子住在壹起仍無法排遣的孤獨,小區孩子單調的童年生活,有了這只羊便有許多熱鬧等等,這是壹只大家久等的羊。
書中其他講愛情的故事,兩兩在壹起,都是久等才等到的命定之人,結局有喜有悲,喜就是在壹起,悲就是分開。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久候來的人,不壹定會就此不再前進,永遠的留在妳的身邊。
在落山風裏遺失彼此的小卓和阿毅,他們是那樣的相似,同樣的單親家庭,同樣的倔強,甚至字體都壹模壹樣,命定的戀人,他們如果不在壹起,上天都說不過去,可他們終究還是失去了彼此。各自的單親費盡全部心血撫養二人長大,比普通父母付出更多,他們沒法拋下各自的爸或媽到對方的城市定居。畢業那幾年的車票,最終鼓起勇氣男方的求親,女方母親的奚落,阿毅只相親兩周便結婚的決定。彼此等候對方很久,卻在中途走上岔路。書的結尾說,他們各自繼續活下去,日子還在繼續。只是誰也不知道在他們的心裏,那個久等的人,此生只能成為心中永遠的背影。
章回和許小地美味源故事,柯義敏與盧梅的豬腸碌,他們的結局歡喜又隱有遺憾。許小地為感情“封印”了自己異於常人的嗅覺,柯義敏為感情從南定居極北之地,遠走家鄉留下父母。章回是許小地等來的人,盧梅是柯義敏等來的人,他們中途沒有散開相伴走下去。
書中還有許多其他的故事,最命定是平沙落雁,十幾年成長的時間,平沙和落雁在夢中在現實中堅定有彼此的存在,在最終合奏壹曲所有的執念也就放下。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十八個故事,不同的機遇,都在等候那個久不歸的人。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讀後感(二):幸福總是相似,不幸各有故事
剛拿起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為這本書會是通篇的愛情故事。萬萬沒想到的是,書的開篇《壹只住十七樓的羊》,居然講的是農村孤寡老人在大城市孤獨生活的故事,看完倒也對這本書又平添了不少好感。當然不是說第壹篇不好,如果說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那只羊就是壹直陪著老奶奶身邊的伴侶,對於現在的老奶奶來說,他們之間也是可以算作是壹段愛情故事了。
再往後讀,就是各種喜聞樂見的愛情故事了。突然有壹種特別的想法:愛情經歷中是不是只有了不幸,才能構成種種聽者傷心,聞者落淚的故事。因為讀完這本書後,暮然回首自己的情感經歷——從來沒有吵過架,也沒有過什麽摩擦,現在能記得的都是壹些窸窸窣窣的東西。細碎到想要將其形成文字寫出來的時候,竟不知從何下手,也不知從何說起……如果當時經歷了考驗和不幸,不知道會不會因此而刻骨銘心……
幸福總是相似,不幸各有故事。有時促成愛情的因素,反而會成為愛情的阻隔。如因鼻子太靈讓兩人關系陷入僵化的小地,兩人相遇相愛因為此,兩人猜忌逃避也是因為此。不過還好最後小地作出了犧牲,特地重感冒了壹次,消除了鼻子的特異功能,兩人的愛情就又重歸於好了。
如果說小地的愛情很矯情的話,書中也有奮不顧身的愛情。不幸的開端是人畢竟是戀家的,因為愛情離家太遠多少會有些遺憾。從廣東跑到黑河的柯義敏,就壹直被小時候的家鄉小吃折磨的死去活來,不惜與心愛的人翻臉。然而在他真正回家的時候,卻又無限懷念起東北的饃饃,又想起了老婆孩子熱炕頭……如此矛盾的心理,倒也說明人是會適應的,會懷念壹個環境,也會很快適應壹個新的環境。看到這篇文的時候,還是很佩服他能為愛情真正放棄壹切的勇氣。如果我再年輕兩歲,勉強能夠做到,但也把握不大……
當然,愛情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因家庭原因草草結婚的阿毅,看完我也唏噓不已。兩人的愛情曾是那麽的美好,那麽的想在壹起,幾乎可以放棄壹切,然而最後卻因為小卓母親的刻意阻攔告終。雖然小卓最後使出了奮不顧身,但阿毅卻沒能堅持到最後壹刻……
愛情也有妥協,如有兩個男友的的慕燕雲,發現愛情的背叛後,毅然選擇了還算好的楊克……
哎,愛情這種東西,真的是讀不懂了。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讀後感(三):妳是我久等的好書
妳是我久等的好書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的確是壹本好小說,卓爾不群,的確是溫文爾雅的學術味道,透漏著小鮮肉的氣息。
本書作者是聯合報文學獎首獎得主,『壹個』電子雜誌常駐作家陳麒淩最新短篇小說。“壹個”app主編小飯作序推薦!另外,他還是臺灣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首獎得主,作品有非常高的質量。
百度檢索可知,近年來作者在內地的人氣日漸高漲。作品先後入選張小嫻主編的《末世的思念》,韓寒監制,“壹個”編輯部出品的短篇小說集。
本書***選了陳麒淩18篇短篇小說。每篇所描寫的感情類型都有不同,有大學生純純的愛,有剛步入社會青年青澀的愛,有對信仰的尊敬,有對父母深切地關懷,有對故鄉真切的懷念,也有對社會不公平待遇的反應。每壹個故事的人物形象刻畫鮮明,沒有千人壹面,每人都展示了獨特的個性。語言簡潔質樸,貼近生活,是壹本寫滿作者真誠的小說集。我們上路,壹心往遠方去,卻不知道遠方有什麽。 我們輕易地離家,卻又不承認想家。我們輕易地告別自己,卻又到處地找尋自己。而路途上那些個人的高與低、晴天和雨,走著走著妳是不是忽然就不想說了?這些語言的確細膩,耐人追問,更有了閱讀的欲望。
我們還會發現她的文字技巧如此嫻熟。我們在意那點溫暖和光亮,宛若回家。家的意義就是安放吧,無論多晚都有人等著。我們走了那麽遠,無非是尋找壹盞燈。而壹個講故事的人能做的,只是守著這窗燈火,笑著說壹句:“回來了,進屋喝杯水吧。”
精彩書摘如下:豬腸碌妳吃過沒。妳也試過吧,因為愛了壹個人,於是她那裏的壹切,也成了妳的。大壹新生自我介紹,柯義敏說:“我來自廣東陽江,太陽的陽,江海的江。”聲音略微高昂了些,抑揚頓挫,有點兒詩朗誦的感覺。後面那個女生接著來,也好像詩朗誦地說:“我來自黑龍江黑河,黑燈瞎火的黑,河東獅吼的河。”大家笑,他也笑,回頭看那女生,睜著兩顆黑眼睛,有點兒無辜又有點兒驚訝,壹副這有什麽呀的神情。後來再回頭看,她低低眉眼,抿著兩點酒窩,到底還是笑了下。典雅的問題透漏著絲絲文化範兒,的確是寫得很細膩,讓人有繼續閱讀的沖動。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讀後感(四):除非是妳跟我走 沒有別的等候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愛極了這書名。想壹句詩、壹曲頌,也像極了人生。書中壹十八篇文章,精雕細琢,清冽而有余香。
而在這許多淡淡的文章中,有壹篇是讀過許久後,依舊悵然的,是其中那篇篇,《落山嵐》中小卓和阿毅的擦肩而過。
我們常說,兩個人在壹起是戀愛,但結婚往往是兩個家庭三觀的PK與磨合。卓、毅二人家庭三觀倒是合拍的壹致,各自單親的父、母壹致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留在身邊。於是壹個的母親以自殺挽留,另壹個的父親直接被氣得吐了血。阿毅妥協的在幾周內與另壹個姑娘下了喜帖,這讓小卓想要先領證再遊說的努力可笑又悲涼。每每想起這個故事,我總能聯想到我身邊的朋友,和我曾經目睹的那些遺憾的事。久久不能忘懷。
這壹個個短小精煉的故事,接連的打動我。陪我度過了每天的通勤、等診,難得的在幾乎麻木了的生活中有壹處思索的著力點。
麒淩大概寫了九篇文章,主旨都是愛情,但僅僅有壹兩篇算是圓滿的結局。雖然我自己只喜歡大團圓的故事,但人生怎麽會事事圓滿,尤其是愛情呢。有的久等不來,有的擦肩而過,有的寧願相見不如懷念。愛情,與之相隨的,壹定有遺憾,其次的才是幸福。愛情的難覓,仿佛是壹個魔咒,也是壹個路障。我們也許壹輩子也找不到那個對的人,大家的選擇各不相同。不論是惋嘆壹生,還是在成全與被成全中僥幸得到安慰,或者決絕的不將就,沒有什麽敲定了的公式。
麒淩的故事,親情與友情占據了另外壹半江山,奇怪又必然的,各個給出了完滿的結局。也許是說,親情是真正純粹、沒有貪念而又能長久陪伴的。我們走了那麽遠,想找壹盞後半生的火焰,但在身後,在親人那裏永遠有壹盞溫柔、不滅的門燈。這是人生中最幸運、最窩心的事。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讀後感(五):我在這裏找到了家
中秋節,小夥伴在西塘玩,給我發了壹張照片,天色未晚,月亮穩穩得已經掛在房頂,小船流水,煙火人世,瞬間覺得圓滿。
其實我們要的並不多。
就像住在兒子家已經回不到大草原的張奶奶,只能與那羊為伴,小區的環境不允許養壹只羊,張奶奶不斷地妥協又爭取,最後躲過了八月十五。“他們在街市上亂轉,壹個人,壹只羊,不知是她陪著那羊,還是那羊陪著她。那種單槍匹馬的架勢,那種格格不入的架勢,總讓人不免多看幾眼。”
就像來自廣東陽江的柯義敏大學畢業後跟女朋友去了東北,心心念念想吃家鄉的豬腸碌,這時候已經成為老婆的盧梅看不下去,去網上學了做,他吃了卻不是壹個味道,兩個人壹時口角,他便走了出去,盧梅追出去問他上哪兒去,他心裏卻蒼涼起來,冰天雪地裏,他始終是個外鄉人。最後還是回了老家,只是此刻眼前的壹切都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在轉車的車站口,他拿出了媽媽替他打包好的豬腸碌,竟然還是溫的。他吃得熱淚盈眶,旁邊有人問:大哥,妳吃的是啥玩意兒?他終於明白為何盧梅當年壹直跟他說,太遠了。何謂太遠?想吃的東西,相見的人,要很久才能吃到,見到,回首已是物是人非,最最關鍵的事,這樣的心思,沒有人懂。這樣的寂寞,無從排解。
這壹篇我看得心有戚戚,終於明白為何媽媽不肯讓我遠嫁,而我也終於明白了,壹個人對於壹個家的堅守。
還有那個隨時隨地想要兩手準備的慕燕雲,連男友,都同時交了兩個,壹個貼心貼肺對她好,只是沒有錢,壹個有錢卻又不怎麽關心她,結婚前提出要財產公證,因為之前他需要資金周轉向她求幫忙,她沒有幫。 關於錢的事說清楚好,特別是我倆這麽精明現實的人。 於是,她又準備掉頭去找那個貼心貼肺的,卻意外發現原來他有個青梅竹馬的女朋友。究竟是誰騙了誰,誰對誰不忠?溫情脈脈是真的,溫柔守護也是真的,甜言蜜語在說出口的那壹刻,誰都希望是真的!只是真相太過於慘白,於是我們常常拿來做對比。
彈古琴談出世的平沙,最後與夢中的簫聲相遇,從此再也無夢;不敢與人過不去的方戩,把自己賣給公司賣個房子,女朋友被人騷擾了也不敢出手,最後卻想通了,只要這個人在,其余的都漸漸放下,於是他懲了騷擾女朋友的蔡總,所有清零,去找她;還有那個穿人舊衣裳的姑娘,替人追男孩的姑娘,最後卻誤會重重不得解,最後她發現,她愛的還是舊衣裳,可是她卻不知道怎麽讓那人知道了。
陳麒淩這本書是我近幾年看到的最愛的短篇,沒有之壹。文字說不上多麽精妙,但是足夠熨貼舒服,內容說不上多麽驚艷,但是足夠叫人掩卷遐思,是小說,卻讓人有種故事人物都在身邊的感覺。這樣的功力,是真正沈入生活,方能慢慢修煉而成。
“所以我們在意那點溫暖和光亮,宛若回家,家的意義就是安放把,無論多晚都有人等著。我們走了那麽遠,無非是尋找壹盞燈。”
“而壹個講故事的人能做的,只是守著這窗燈火,笑著說壹句:'回來了,進屋喝杯水吧。’”
我在她的文字裏找到了萬家燈火,也找到了家。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讀後感(六):在故事裏看到卻不明白她
因讀黃佟佟的某篇文章,知道了這位安居南國壹隅的作家。於是找她的文章來看,從《壹念·半生》,《回首又見他》到不定期的「壹個」,跟很多作家比起來,她寫得不算多,且以短篇小說為主,采訪中她提到的女性成長小說三部曲也還只有壹部。(陳老師,我們可還等著呢。)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據說是編輯和陳老師磨了很久才想到的題目。書中小說散見於「壹個」中,包括最近在網絡上很火的《豬腸碌妳吃過沒》。慕名已久此次終於讀到,果然!家長都說結婚了就安定下來了,朋友說結婚了就踏實了。柯義敏踏實了,安定了,可故鄉為異鄉,夢裏不知身是客的疏離感不是婚姻能消弭的。細想想,不用天南海北,妳只在離家幾百公裏外的城市,生活幾年,與家鄉小城小鎮小村的距離都會越隔越遠,回家後與父母朋友的緊張陌生感與柯以敏輾轉回到想念已久家鄉的簡直壹模壹樣。變換的是情節,不變的人心。怪不得它會受歡迎,人口遷移流動巨大的今天,已經很難說清哪裏是故鄉異鄉,白日下專註工作,無暇顧及其他,那時即使看到這篇文章估計也會轉頭就忘吧,而勞累壹天,睡前讀到它,難以言表的寂寞和悵然若失被勾起實在是太容易的事了。
還有第壹篇《壹只住在十七樓的羊》,張奶奶身在異鄉,外人眼中的幸福生活在她這裏確是甜蜜卻寂寞的。
《平沙落雁》裏的平沙,《相見不如懷念》裏的楊佩恬……她們懦弱、算計、委曲求全,有時又莫名的堅持。
看到心驚處就會不自覺放下書猜想,陳老師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壹個安穩平靜生活的大學老師怎會將這些復雜又細微的感情寫得那樣真實又恰當好處,不張揚,不憤世嫉俗,就在我看來情節最激烈的《落山風》裏也是那樣不急不怒,沒有怪小卓媽媽的尖酸也沒有怨阿毅的妥協,只是淡淡,看著叫人心疼,就像《她來聽我的演唱會》歌詞的最後壹句“小孩在問她為什麽流淚,身邊的男人早已漸漸入睡,她靜靜聽著我們的演唱會。”
除開這些糾結悲傷的故事外,書中也有不少明亮的如春日陽光般令人愉悅的故事,《這壹季有多長》三個大學女生的暗戀,暗戀不成也讓人覺得美好,新鮮活潑的氣息將前文的低落全都沖淡,最後《王子潘》由撒謊開始但結局美好的故事,讓人合上書頁回想起那個小包子還會笑出來。
文章這樣的布局排序是有意還是無意呢?由抑到揚,不過不用懷著沈沈的心思入睡,挺好。
有人說陳老師筆下的人物故事比現實溫情,比童話真切。是的,她不憚於曝露人生中的灰暗底色和掙紮困境,卻在緩緩道來中給予她們最寬厚的包容,從不做道德批判,不爭不辯,只把所有細節慢慢鋪陳給人看,也不會刻意煽情要故意引得妳掉眼淚。
這樣的恬淡自持怎能不讓人喜歡。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讀後感(七):妳是我久等的歸人
非常暖心的文字。
也許是太久沒有看書,也許是最近工作、生活太過壓抑,也許只是寫的太觸及心底,撥動了某些柔軟的部分,最後,幾乎篇篇落淚。最欣喜的是,並不全是悲春傷秋,兒女情長的感情糾葛,更多的是,溫暖。
手捧著壹窗燈火,歲月撲面而來。 妳是我,久等的歸人。
壹路看過,都是淡淡的悲傷,不能說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但也是真真悲切。
《豬腸碌妳吃過沒》,大概是每個遠行人的魔咒。時下流行說,看破不說破,大概就是這樣吧。平時渾渾噩噩並不覺得當初執意遠走有什麽不好,只是想念家鄉某種食物,身邊竟無人能懂的時候,撓心撓肺的難受。好不容易回到家,卻發現壹切都又不壹樣了,真真是兩邊都失去了。真的是太遠了啊!可是兩邊又都不能放棄,放任自己不做任何決定。看完這故事,仿佛是撕開了所有傷口, *** 裸而又無可奈何。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雲影不留。
《神主牌》是看的最難過的。這種家庭糾葛,簡直可以算切膚之痛。不是誰的錯,只是各有立場。小時候並不懂太多的世故,單純以自己喜好來判斷對錯,自認為處理的非常完美,現在回頭看,大概也是傷了長輩的心。長輩之間的糾纏,作為晚輩,實在不該隨意插足。誰都沒有錯,只是無奈。最後只能寄希望於自己,將來我想有壹間大屋,好大好大,大過新屋,我自己的,我要把神主牌接回來。這個時候,是否想起年幼時的那些不切實際又合情合理的願望?
似乎寫到《神主牌》就是到了悲切的頂點,後面四篇基調逐漸愉快;《轉行》有些阿Q式的自我安慰,小人物的無奈,那樣的結尾,卻是最好的,不負如來不負卿。《年例大過年》,大悲,然後是大喜,走到絕境後的歡愉。《這壹季有多長》,三段無疾而終的暗戀,青春勃勃,卻最是羨慕這種友情。《王子潘》,不過是想跟其他人壹樣 ,不再做異類,只是選錯了方式,好在,等到他。
第壹次看作者的書,第壹次聽作者這個人。故事講的實在精彩。都是些小人物,小人物遊走在各地風俗習慣裏,作者壹定是壹個非常有底蘊的人,這麽多不同的舊習,講起來竟然都這麽流暢,沒有壹點矯揉造作,又有壹種聊起家鄉事情的親切感,可見其文字功力的強大。多數人講到這些風俗,都會稱之為“陋習”,即使不明說也會暗裏帶壹些諷刺,可是作者篇篇都是維護,看的人也會跟著對這些風俗更加尊重起來,此時已不是簡單的故事了。
中國人總講究抑揚頓挫,先抑後揚更為甚,這樣確實好把控讀著感情走向,書裏安排的也極好,雖然看的很傷心難過,至少最後合上書的時候心情是愉快的。生活已經夠復雜,看書看故事就簡單些吧。
喜歡這本書,難過是難過到心底,開心是身心都愉悅,我們走了那麽遠,無非是尋找壹盞燈,此時有人守著燈火,說,“回來了,進屋喝杯水吧”,是進還是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