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向來崇尚讀書,而且喜歡將自己投身到萬千山水當中。可能正因為他們走的路長,閱歷豐富,所以才善於把自己生活中所見到的,和自己感悟到的匯聚成壹篇篇文章或者壹首首詩詞。
蘇軾曾經在行走的過程中,就寫過壹首關於生活感悟的詩,蘇軾的文采,寫出來的每壹首詩詞都是傑作。那麽,由他所創作的感悟生活的詩又是怎樣的呢?
蘇軾的壹生充滿了起伏坎坷,但是不管他在何種環境下生存,都不影響發揮才華。相反,越是在艱苦的環境下,他創造出來的作品就越充滿哲理。因為他的閱歷豐富,而且擁有絕佳的文采,所以他所寫的詩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情感。
蘇軾之所以有幸成名,與他的母親有很大的關系。
誰人都知道?壹門三蘇?有多光榮,卻不知道他背後的母親付出的心酸。
他老爹蘇洵還沒結婚以前就是壹個二流子,壹直到結婚以後才開始清除雜念,埋頭苦讀。
蘇軾在十歲之前,幾乎沒有享受過父愛。因為在這十年的時間裏,他的父親壹直都在遊學和科考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管過家裏的生活,將他和弟弟蘇澈撫養大的,是他的母親程夫人。
程夫人嫁到蘇家後,為了支持自己的丈夫科考,變賣了所有的嫁妝。她平時壹邊做生意壹邊照顧壹家老小,還要壹邊教育兩個兒子。
從蘇軾兄弟二人的成就來看,程夫人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就在壹家三個男丁都有出息的時候,程夫人卻因為操勞過度而去世了。親人病故的消息,瞬間沖淡了所有的喜悅。
說起來蘇軾還有壹個非常特別的愛好?喜歡吃。大家所熟悉的東坡肉就是由他的字所命名的,除了東坡肉以外,還有很多食物都是由他所命名的。
在他因為寫詩被貶到了黃州以後,最牽掛的依然是黃州的美食。黃州盛產竹子,所以他壹看到竹林,就想到那美味的竹筍。他的壹生都在起起落落,如果沒有美食相伴,可能就連他這麽灑脫的人也熬不下去吧。
然而,表面上樂觀向上的他,心裏面其實卻非常苦悶。官場的沈浮,使他對官場產生了厭倦感,甚至產生了抑郁心理。在他最為落魄的時候,所有人都把他當成了猛獸,擔心自己會受到他的牽連。
蘇軾曾經寫過很多信向朋友傾訴自己的苦悶,但是所有的信寄出去以後都沒有回應。蘇軾寫信的時候,或許對友情還抱著壹絲希望,但是當這些書信石沈大海的時候,對友情也徹底斷了念想。
當他面對所有問題的時候,幾乎都是用美食來解決的。什麽東坡肘子,東坡魚等等,都是他的最愛。
正是他受得了苦享得了樂,而且還擅長苦中作樂的精神,才使他創造出了《東欄梨花》:
他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雖然還沒有經歷烏臺詩案,但是當時他已經受到新黨的排斥。仕途的不順還不是最嚴重的,真正讓他備受打擊的,是他父母和妻子的相繼去世。
蘇軾因為新黨的排擠而離開朝廷以後,開始為自己的仕途而奔波。他先是到了密州任職,之後又被調到徐州任職,這首詩正是寫給接替他密州職位的孔宗瀚。
從詩的結構來看,此詩是七言詠物詩,不過也並不單指為了感嘆美景,更重要的是表達他對人生的看法。
詩中的第壹句和第二句描寫的是詩人所看到的景象:梨花透露出雪花壹般的白,柳樹上的枝葉則依舊為深青色。
詩人把梨花的白和柳葉的深青放在壹起,讓人壹讀到這首詩,就不由自主的描繪出壹副美好的春景圖,蘇軾還利用這種別致的方式,告訴世人自己的清白。
春風吹過,柳絮夾雜著淡白色的梨花飛滿全城,讓人徹底沈醉在這片美景中。如果說第壹句是靜態的角度去描寫梨花,第二句則是從動態的角度去描寫。
當柳絮和梨花都開滿的時候,也就是所有的花朵都開得最盛的時候。春意正濃,生活充滿了生機,所有的事情看起來都非常美好。但是面對這麽好的景致,蘇軾卻無心欣賞,因為他的心裏面裝滿了愁緒。
春光確實美好,但是卻如黃昏般短暫。第壹二句中。從側面描寫出了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第三句詩更是寫出了詩人心中的惆悵,他將自己比做那淡淡的梨花,身居汙濁的環境當中,心裏卻和如雪的梨花壹樣清白。
蘇軾在官場上經歷諸多事情,人生起起落落,又何嘗不像東欄那壹株梨花呢?與其說他是在贊美梨花,倒不如說他是在感慨自己。
人們都渾渾噩噩的活著,想必沒有多少人能夠把自己給看得透徹和清明吧。所以,蘇軾最後壹句也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淡。
蘇軾性格豁達,雖然在仕途上壹路下滑,卻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反而希望自己像梨花壹樣,身居世俗而不汙濁。
蘇軾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正是身處逆境的時候。
但是他哪怕經歷了被政敵的排擠,所有親人相繼離世,還是能夠保持這種超脫的思想,如此可想他的性格到底有多堅韌。
能夠把生活過成蘇軾這般灑脫的,可能也就只有蘇軾壹人了吧。
余光中曾經說過,如果讓他選壹個古代詩人相伴旅行,他絕對不選李白,因為此人只追求浪漫,完全沒有現實感。他也不願意和杜甫同行,因為杜甫的人生過得太苦,無論走到哪裏都苦哈哈的,與旅行的意義背道相馳。他最想要和蘇軾同行,因為蘇軾的性格是他最喜歡的。
確實,有多少人能像蘇軾壹樣,經歷了那麽多坎坷之後,依然保持人之本性呢?恐怕只有他壹人吧?難怪連余光中也那麽看好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