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說上古歌謠的產生與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關

為什麽說上古歌謠的產生與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關

上古歌謠源於生活,又直接表現生活。它對生活的再現是直接的,即興的,生活是什麽就是什麽,純任自然,坦白直率。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勞動歌謠。這類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詩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

相傳為黃帝時代的《彈歌》,是現存上古歌謠中壹首最典型的勞動歌謠:“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裏用“肉”字指代獵物,意為砍斷竹子,做成彈弓,彈出土塊,去打野獸。

從內容和形式看,都是壹首比較古老的獵歌。它反映了我國漁獵時代先民的勞動生活,再現了他們制造弓箭和射獵的整個過程。它不僅描繪和歌頌了勞動本身和勞動者,還洋溢著先民對自己學會制造獵具及獲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著他們對獲取更多獵物的無限渴望。

制作工具分兩步。先是“斷竹”,即砍伐竹子,截斷竹子。由這兩個字指引,我們仿佛見到壹群圍裹著樹葉、獸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在截劈壹個又壹個竹片。“續竹”是制作過程的第二步。歌中沒有清晰交代“斷竹”後怎樣削枝、去葉、破竹成片,從畫面的組接上來講,從“斷竹”到“續竹”中間已有所省略、承轉。所謂“續竹”,是指用“野藤之類”韌性植物連接竹片兩端,制成彈弓。也許是竹既做弓,又做弦。至此,狩獵工具已經制成。以下便寫打獵。

打獵也分兩步。先是“飛土”,把泥土做成的彈丸裝到弓上打出去。至於泥彈的制作過程,詩中也未作交代,但從“續竹”到“飛土”,可以想見還有壹個制作彈丸的環節。“飛土”的目標,或是飛禽,或是走獸,壹旦打中,便向受傷或射死的獵獲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傷的鳥獸。“宍”指飛禽走獸。

根據社會發展史和古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會制作弓箭之類狩獵工具,已是原始社會的新時器時代。那時的人類究竟怎樣進行生產勞動和生活的,只能向殘存的原始洞巖壁畫和上古歌謠以及考古發現中去探尋。在這壹點上,這首古老的《彈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為有了它,我們才得以窺見洪荒時代先民們生產與生活的部分生動圖景。不僅如此,我們從中還仿佛體悟到了“原始人對自己學會制作靈巧獵具的自豪感和喜悅的心情”,體悟到了“先民們獲取更多獵物的無限渴望”(褚斌傑)。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擺脫蒙昧時代的重要標誌。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壹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我國弓箭的發明很早,有所謂:“少昊生般,是始為弓”(《山海經?海內經》);“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實弓箭的發明不是個人創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長的時代中智慧和經驗的積累。

“彈”,範垂長《先秦文學詳解》註為“tan”,而朱世英《民間歌謠精華評析》,註為“dan”,並解釋說:“壹種用彈力發射彈丸的古老武器”。漢代劉向在《說苑》裏介紹“以彈說彈”的成語故事時,引了惠施(戰國人)“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的話。可見“彈”就是後人所說的彈弓。

《擊壤歌》相傳是壹首堯時民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歌詞大意是:我們伴隨著太陽起居,伴隨著太陽勞作,自食其力,悠然自得。

2、祭祀歌謠。這類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有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又可分兩種:壹種是祈禱式的祭歌,表現的是先民對神的畏懼、屈從、祈求和獻媚,目的在求神降福;壹種是咒語式祭歌,表現了先民反抗和征服的意願,他們相信可以憑借語言的力量喝令、脅迫神祗服從人的意願,讓神保佑人類免受自然災害的侵擾。

祈禱式祭歌如:“癸卯蔔,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蔔辭通纂》375片)。春夏之癸卯日,這雨從東方來與從西方來,或者從北方來、南方來

咒語式祭歌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土,返回妳的原地;水,流回妳那溝裏;昆蟲,不要興起;草木,長到妳那沼澤裏去!伊耆氏:遠古部落名,據說就是神農氏,這是壹個首先發明農業的氏族的名稱。蠟:是古代壹種祭禮名稱。周代在十二月舉行祭百神之禮,稱“蠟禮”,蠟禮上所用祭禱辭,即“蠟辭。”

這是壹首禱祝豐收臘祭百神時的咒語式祭歌,大水泛濫,土地被淹沒,昆蟲成災,草木荒蕪,眼看收獲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圖靠著這種有韻律的語言,來指揮自然,改變自然,使它服從自己的願望。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蟲、草木各歸其位,各盡其職,以保護農作物的生長,不要危害人類。語辭堅決,聲威淩厲,全無頂禮膜拜的祈求色彩,表現了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

與此性質相同的,還有《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這是首驅逐旱神魃的咒語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語言,驅除旱神,以維護生存,為勞動生產創造有利條件。與祈求式的祭歌相比,這類祭歌更能顯示出先民征服自然的積極性及同自然鬥爭的強烈意願。

旱魃(hàn 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山海經》所記雨神稱應龍。與雨神對應的是旱神,稱女魃。應龍和女魃還被引入黃帝與蚩尤之戰中,足見此神話已開始歷史化。旱魃神話對後世創作影響頗大,如《神異經?南荒經》雲:“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所之國大旱。壹名格子,善行市朝眾中,遇之者投著廁中乃死,旱災消。” 《山海經》裏最慘烈動人的故事,是黃帝與蚩尤大戰。書中《大荒北經》等多處記載:蚩尤經過長期準備,制造了大量兵器,糾集眾多精靈,向黃帝發起攻擊。黃帝派應龍到冀州之野去抗擊他。應龍是長著翅膀的飛龍,發動滔天洪水圍困蚩尤。蚩尤請來風伯、雨師,應龍的軍隊迷失在漫天風雨之中。黃帝聽說雷澤裏有雷神,長著人頭龍身,經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就殺了無辜的雷神,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來,震破蚩尤的淒風苦雨。黃帝又派了天女魃參戰。魃身穿青衣,頭上無發,能發出極強的光和熱。她來到陣前施展神力,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終於擒殺了蚩尤。應龍和魃建立了奇勛,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應龍留在人間的南方,從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從此北方多幹旱,她無論走到哪裏,都被人們詛咒驅逐,稱為“旱魃”。

3、圖騰歌謠。這類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詩歌。圖騰是上古先民在探索生命本源過程中誤認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護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員的崇拜與頌揚。流傳至今的上古圖騰歌謠已寥寥無幾,典籍上保存的大都是有關圖騰樂舞的記載,而歌詞均不可考,如《玄鳥》歌頌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圖騰玄鳥(燕子),《雲門》歌頌的是黃帝氏族的早期圖騰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