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詩、詞、文、賦、書、畫無所不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他壹生宦海沈浮,奔走四方,飽覽天下奇景,寫下了大量的膾炙人口山水詩,詩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其中積極入世精神貫穿生命始終,值得後人學習。本文就蘇軾山水詩中的積極入世精神,從立德、立言等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蘇軾;山水詩;積極入世
“蘇軾詩、文、書、畫無所不能。是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後期封建社會中人們最親切喜愛的對象。”[1]為什麽這麽說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於: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晚唐開端的進步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展到壹個新的質變點。”[2]這是李澤厚從美學的角度對蘇軾的評價。若從蘇軾的思想人格上說,可以說蘇軾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時刻激勵著我們如何在困境中生存下去,如何堅持自己的操守。這些精神反映在他的詩文中,我們通過他的山水詩來討論蘇軾留給我們的積極入世精神。
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是蘇軾壹生的主導思想。他少年時期,在母親的教誨下,立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誌向。在他10歲的時候,他父親有感於歐陽修的《謝宣召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表》,讓蘇軾擬作壹聯,蘇軾寫到“匪伊垂之帶有余;非敢後也馬不進。”蘇軾少年的心中就已立下將來獲玉帶金馬之封的誌向。北宋嘉祐二年順利通過了禮部考試,在殿試答禦策時,他寫下《二十五策》,展示出“奮厲有當世誌”的青年政治家風采。《二十五策》既表明了蘇軾的政治見識,又體現出儒家建功立業積極入世的態度。壹股旺盛的激情湧動在匡世濟民的理想之中,也影響了他壹生的創作。
1 立德
他壹直追慕那些忠於國家的仁人誌士,敬仰他們的高貴品質。蘇轍《亡兄子瞻墓誌銘》中有這樣壹個記載:“太夫人嘗讀《東漢史》,至《範滂傳》,慨然嘆息。公侍側曰:‘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乎?’太夫人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母子簡單的對話,含著深刻的道德情感。不僅有對仁人誌士的仰慕之情,也包含這兩代人堅守道德、伸張正義的決心,這影響了蘇軾的壹生,在王安石變法中,他遭到變法派的排擠。變法失敗後,保守派上臺執政,廢除壹切變法形式,他站出來反對這樣做來保護有利於人民的變法形式的實施,他又受到保守派的迫害。他壹生堅守“從人民利益”出發這壹觀念,故政治上經常受到打擊。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蘇軾堅定的人格操守。北宋嘉祐四年經忠州時寫下《屈原塔》,詩中高度贊美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獨立不倚的氣節。“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此節。”既是對屈原的贊美,同時也表達了他的態度——“持此節”。《虞姬墓》“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稱道虞姬與鄭君的堅貞意在表明自己的堅貞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