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之後,現在我們再來回顧壹下。詩中,前兩句描寫了白帝城起航時的美景和帆船的速度。快速表達感情,感情充沛。這個除夕夜的描寫,表現了長江的氣勢,也透露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寫出妳在船上看到的最後兩句話。在這裏,詩人不寫河兩岸的青山,而是通過寫耳朵聽到猿猴的叫聲來表現船的速度。本來猿猴聽起來悲涼婉轉,讓人覺得淒涼。但此時此刻,詩人並不理會猿猴的叫聲,而是用它來襯托船已如離弦之箭——船已在無盡的叫聲中過了山!同時,對小船順流而下,過千山萬嶺,駛向江陵的描寫,也包含了詩人擺脫政治災難的輕松愉快的心情。
這首詩通過描寫航行的輕盈和河兩岸無休無止的猿猴叫聲,表達了詩人被寬恕後歸來的喜悅。詩輕松活潑,奔放;語言樸實自然,猶如清水芙蓉,自由自在地表現了詩人輕松愉悅的心情。
唐朝安史之亂初,唐玄宗去蜀,太子李哼留安史。很快,李哼便坐上了肅宗的位置。玄宗曾命令他的兒子王勇·李林監督叛亂。王勇李林在江陵,招兵數千,絕無僅有。肅宗疑是爭皇位,李林戰敗被殺。李白曾參加王勇幕府李林,以“抗命”罪名被流放至夜郎(今貴州遵義)。到了巫山(今四川),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籠中鳥壹樣,立刻從白帝城降下來,回到金陵(今江蘇南京)。這首詩是他在甘源二年(759)春天到達江陵時寫的。詩的第壹句和第二句,“雲裏別白蒂,前方歸江陵”,意思是我在彩雲中的清晨離開了白蒂城,壹日千裏的我又回到了江陵。白蒂在山上,地勢很高。從河上回望白蒂城,就像在彩雲之間走了壹個整數千裏。據《水鏡註》記載,它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下載的,其間用“壹千二百裏”來形容這段路程中水下船只的速度,所以才有可能“朝拜白帝城,黃昏到江陵”,李白的詩中也用“壹千二百裏”來形容船只的速度。
第三和第四句:“兩岸猿猴止不住啼,輕舟已過萬重山”。意思是兩岸山上猿猴鳴叫的聲音是連續不斷的。就在猿猴不停鳴叫的聲音中,輕舟已經從重疊的群山中的河邊經過。猿聲是指猿在峽中啼哭的聲音。古人說這種聲音是“悲”的,大概意思是很特別,很感人。李白的船穿過三峽地區,因為它太快了,他幾乎沒有時間欣賞這壹地區的風景。從他的心情來看,他急著回江陵與家人團聚,所以不想欣賞風景。他只聽得耳邊猿猴啼叫,船順流而下,到了江陵。
這首詩講的是壹天從白帝城到江陵的路程,主要突出了輕盈,這也體現了李白的輕盈。58歲時,李白被貶夜郎,拋棄妻兒,遠走他鄉。突然,他被原諒了,可以回家了。自然,他非常高興。李白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但看了他對這次旅行的描述,自然能感受到他的心情和激動。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早年離開四川時寫的,也有人認為是李白漫遊安陸時寫的。我們采用他被流放赦免回江陵時所說的話,因為這更符合李白的遭遇,而且從“壹日歸”來看,明確說他回江陵了。其他理論,各有考證,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