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所作的《鄉愁》的主要內容是: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壹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詩歌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戀戀不舍的壹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壹的美好願望。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所作的壹首現代詩。全詩原文如下:
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並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壹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沈吟良久。這首詩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壹,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壹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壹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鄉愁》壹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壹枚郵票,那青年時的壹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壹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壹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壹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壹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壹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這四個意象把本是壹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壹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