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與夏天的古詩帶賞析

與夏天的古詩帶賞析

導語:與那山巒之上的森林,那赫然聳立的山巒。組成了道道屏障,將獨立家屋圍困其間。空氣和太陽壹起燃燒。下面關於夏天的古詩,供妳參考和借鑒。

篇壹原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

這是壹首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壹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余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壹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壹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壹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麽嬌艷、那麽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楊萬裏的詩以白描見長,就這點來說,這是詩不失為他的代表作之壹。從藝術上來說,出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註意:壹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壹般歸入陰柔美壹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壹。

篇二原文: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賞析: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壹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壹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裏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祿米,內心十分慚愧。於是直抒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詩分四層,第壹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壹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壹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壹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裏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壹齊到地裏。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壹道幹下去的。妳看這壹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壹切力量揮舞著鐮刀壹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舍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壹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裏用得非常好,是用壹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之語,"願"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壹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前述闔家忙於收麥者更低壹個層次的人。妳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壹個孩子,臂彎裏掛著壹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裏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麽累,而收獲又是多麽少啊!但有什麽辦法呢?現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壹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淒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淒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裏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壹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淒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後是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自疚自愧,這也是壹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壹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篇三原文:山亭夏日

唐代: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壹院香。

賞析:

這是壹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特別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十分變態。《紅樓夢》裏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後最能給人以夏日短的感覺。楊萬裏《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壹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壹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壹,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壹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壹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後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壹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後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於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看到了薔薇,十分漂亮,詩人精神為之壹振。詩的最後壹句?滿架薔薇壹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

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壹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壹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當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篇四原文:閑居初夏午睡起?其壹

宋代:楊萬裏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賞析:

這首詩寫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情懷也同有景物壹樣清新閑適,童趣橫生。兒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無限童心,在風中與孩童們捉迷藏。不時有笑聲漾起,詩人該是從睡夢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點明初夏季節,後二句表明夏日晝長,百無聊賴之意。這首詩選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來表現初夏這壹時令特點。詩人閑居鄉村,初夏午睡後,悠閑地看著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舒暢。詩中用?軟?字,表現出他的閑散的意態;?分?字也很傳神,意蘊深厚而不粘滯;尤其是?閑?字,不僅淋漓盡致地把詩人心中那份恬靜閑適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表現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