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原文及翻譯賞析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原文及翻譯賞析

酬樂天詠老見示原文: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酬樂天詠老見示評說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從這點上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了,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壹種消極、悲觀的情緒,並且寫了《詠老贈夢得》壹首給劉禹錫(字夢得):「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余。」

 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了《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第壹部分分頭兩句:「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意思是說:人誰不顧慮,不怕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妳呢?下四句:「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意思是說:身體消瘦衣帶常常緊縮,頭發稀疏帽子便自動偏斜,為了愛惜眼睛而廢棄書籍不讀了,經常請醫生調理、治療,是為了延年益壽。這壹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詩而來的,表示了對白居易的「詠老」思想情懷的回應,說明在對「老」的看法上頗有同感。讀來極為親切。

 後六句詩意思產生了巨大的轉折,詩情壹振而起,「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頭兩句「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是說人老了經歷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徹,看人也像看山河壹樣,壹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兩句「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濃縮著人生的精華;認識全面,充滿著壹種辯證思想;感情深摯,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的真情關愛和真誠勸勉。末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桑榆,喻日暮。是說: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這裏詩人用壹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壹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酬樂天詠老見示賞析

 詩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對白居易的關於「老」的看法頗有同感。壹二句寫「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們誰都顧慮衰老,老了就沒有人憐惜。接著四句進壹步交代了「顧老」的原因,詩人用形象的語言作了描繪:因為衰老,身體壹天天消瘦,腰帶要不斷地緊縮,頭發漸漸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書卷廢置不看,是為了保護眼睛;經常用艾灸,是為了延年益壽。

 「經事還諳事……下此便翛然」四句從另壹個方面談了對「老」的看法,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而言。劉禹錫認為,老固然有老的短處,但是老也有老的長處。老的短處是體衰多病,「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老的長處是閱歷豐富,「經歷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年歲大了,經歷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加深廣。仔細想起來,這也是壹件幸事。所以詩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詩人勸慰他的朋友對待衰老不要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自樂。

 最後兩句是全詩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詩人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的紅霞。這兩句詩既是詩人的內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前後兩段壹反壹正,轉折自然,很有辯證的觀點和說服力量。最後兩句尤為精辟,實為警策之語,後人多以此自勉自勵。

酬樂天詠老見示創作背景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實際上等於退出了政治舞臺;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

 這兩位早已是詩文至交,在經歷了長期的仕途輾轉、閱盡了人世滄桑之後;終於相聚在壹起,彼此都十分高興。

 兩人又是詩壇宿將,自然少不了詩歌唱酬;由於又都垂垂已老,並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憐。對於老病,白居易有時很通達,他在《覽鏡喜老》中就說過:「晚衰勝早夭,此理決不疑。

 可是,有時也不免感傷,他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壹詩中,便表現出了對衰老的壹種消極悲觀情緒:「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與故人重,跡***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余。」劉禹錫便寫了這首答詩。

詩詞作品: 酬樂天詠老見示 詩詞作者: 唐代 劉禹錫 詩詞歸類: 勵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