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跟盛唐不太壹樣,盛唐主要是詩歌,這個時期詩歌依舊繁榮。同時,散文、小說甚至詞都走向了繁榮。可以說,中唐是唐代文學壹個全面繁榮的時期。
先談壹下中唐的詩歌的發展概況,和初唐中唐前期作為唐代宗大歷年間的壹個作家群,就是大歷十才子。
第壹個問題我先談壹下中唐詩歌的概況。
要說中唐詩歌的狀況,首先還得先談幾句中唐的社會概況。經過安史之亂以後,有開元天寶盛世壹下跌落下來,可以說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壹個轉折點。
安史之亂被平定以後,唐王朝的統治者還是力圖想鞏固自己的統治,恢復盛唐氣象。在大體上鎮壓了安史之亂以後,經過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這麽幾個皇帝,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壹些措施,想改革壹下社會的狀況。
比如唐德宗時候,采納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了兩稅法,以兩稅法來取代已經名存實亡的租庸調法。這樣在壹段時間內,改善了國家的經濟狀況,也相對的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但是,後來執行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弊端,像唐順宗實行永貞革新,盡管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實行了很多很好的政治措施,對社會還是產生了壹定的好的影響。
像到唐憲宗,他取消了壹些重要藩鎮以鞏固中央集權,也采取了切實可行的壹些措施,也受到了壹定的成效。
這樣呢,在從唐德宗經唐勝宗到唐憲宗這壹段,國家大體上比較安定,沒有太大的動亂,社會上出現了壹些好的苗頭,這就是歷史上稱之為壹個“小中興”時期,好像唐朝又要中興,要重新振興起來了。
但是,這只是社會的壹面,可以說這就是壹種表面的現象,甚至有些是假象。在這種所謂小中興的背後,隱藏著非常尖銳的社會矛盾。安史之亂以前所存在的壹些基本矛盾,不但沒有解決,而且是進壹步發展,進壹步激化。
比如說就階級矛盾來講,盡管實行了租庸調法,但是,由於大地主大官僚,甚至壹些和尚、壹些寺院,大量的兼並土地,使得大量的農民就重新失去了土地。
由於這些有特權的人物和這些封邑道士,他們是隱瞞自己的土地,有十畝地交壹畝地的稅,當然像和尚道士書院經濟,他享有特權可以不交稅,這樣國家的大量開支都轉嫁到了少數的老百姓身上。
這樣就大大加重了普通農民的負擔,加速了農民的貧困破產,也加劇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可以說階級矛盾在逐步的激化,從統治集團內部來講,也是矛盾重重。宦官專權的問題,從唐玄宗後期開始,像高力士這樣壹些宦官就開始專權,安史之亂以後,朝廷的中央集權削弱,宦官專權的情況是愈演愈烈。
包括中唐以後,還有14個皇帝,起碼有10個左右的皇帝都受到宦官的挾制。史書上也曾經這麽講,說宦官權勢之大,他們是立君、廢君、弒君,尤如兒戲。想立誰就立誰,想廢誰就廢誰,想殺誰就殺誰。他們的權在人主之上,這就成為壹個統治集團內部壹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宦官專權。
第二是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本身,藩鎮勢力惡性膨脹的壹個結果。安史之亂被鎮壓以後,由於中央集權削弱,朝廷對地方失控,這樣很多的地方大員掌握了軍政大權的人就紛紛地鬧獨立性,形成了更為嚴重的藩鎮格局的局面。
同時這些藩鎮之間互相攻伐,互相掠奪地盤,都想擴充自己的實力,並且往往幾個藩鎮聯合起來抗拒朝廷。軍閥混戰,地方宦官和朝廷的這種戰爭是連年不斷,這樣就給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也大大削弱了朝廷的權威和實力。
第三是要朝臣黨爭。
朝臣內部由於不同的利益,甚至官員的不同出身,做官的不同途徑,甚至於地域,都可以成為階層宗派的原因。由於不同的利益,結成了大大小小的壹些幫派。
有革新與保守的像“永貞革新”和鎮壓永貞革新的大宦官大官僚大集團,這就是革新與保守的鬥爭了,但多數是純屬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這樣統治集團內部的這種宗派鬥爭,我們稱之為窩裏鬥,也大大削弱了統治集團的統治勢力。
這三方面,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臣黨爭,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們矛盾鬥爭的結果是統治集團內部的消耗,這種內消耗從總體上削弱了統治集團的統治勢力。
這也是當時政權所存在的很嚴重的問題,除此之外,由於唐代的“儒釋道”三教同時並行,加上皇帝的提倡鼓勵,佛教道教到中唐的時候是泛濫成災,數量極多,同時他們要利用特權,大量的發展寺院經濟,這樣他們原來兼並農民的土地也來轉嫁,他們不交租,都轉嫁給老百姓。
這樣不但侵犯了壹般老百姓的利益,而且侵犯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壹些利益,甚至佛寺道觀往往具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也就說寺院經濟有了壹種惡性的膨脹。
當時有人給朝廷上書,講到,特別是佛寺的占有大量的財富,比較誇張的壹句話說,“十分天下之財有七”,當然這是壹個極度誇張的說法了,但是,從中也足可以領悟到體會到寺院經濟膨脹,對社會帶來這種危害。
除了經濟上之外,在政治上世道人心上,佛教和道教都是講出世的,都不關心國家大事,這對於社會世道人心都起到壹種腐蝕的作用。 佛道的盛行,對國家給當時的經濟也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除此之外,民族矛盾也非常尖銳。開元天寶年間,唐王朝依仗著自己國勢強盛不斷的外侵,安史之亂以後,特別是唐王朝借回紇吐蕃的兵來平定內亂,由於中央集權的削弱,它從總體實力的削弱。
它不但無力外侵,而且周邊的壹些少數民族政權不斷的內侵,甚至向像紇像吐蕃,也侵占了唐王朝大片的土地,弄得唐王朝只有招架之功時沒有反手之力,焦頭爛額,民族矛盾也顯得非常強烈。
中唐表面上雖然有“小中興”,但是,實際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都非常尖銳。這是壹個既有小中興有充滿著矛盾和鬥爭的壹個時代。
在這樣壹個時代,中唐前期的壹些文人經過了安史之亂,他們甚至於經過盛唐當作盛世,經過了盛世,經過了動亂,他們心理落差是很大,產生了壹種迷惘的情緒,失落的情緒,充滿著對當時亂世的壹種慨嘆,產生壹些消極的情緒。
從唐代宗大歷以後,隨著“小中興”局面的出現,當時的文人更加關註社會現實,他們壹方面受到“小中興”局面的激勵和鼓舞,壹方面,特別是那些出身於中小地主的知識分子,他們來自社會的中下層,對社會的情況了解得比較清楚,他們對社會的矛盾,社會的弊端看得也非常清楚。
壹方面他們積極從政,希望實行政治改革來改變社會現狀。壹方面他們又看到了社會的弊端,用詩文為他們的政治改革服務,來反映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進而想達到改革現實這樣的目的。
中唐的這樣壹種社會局面,對中唐文學的發展,詩也好文也好,都產生了非常直接的影響。我們要把握這個時期的文學情況,必須對這壹次時期的社會情況有壹個大體的了解。
在盛唐時期有兩大詩派兩大詩人,開出了壹代詩風,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形成了唐詩的第壹個高潮。
中唐時期詩歌的總體特點, 我們可以說和盛唐時期相比,中唐詩歌又是壹個高潮,但是,表現了不同的特點。
也即中唐時期就詩壇而論,詩歌的總體傾向更加傾向於現實,就是說註重現實、反映現實、改造現實,就是說現實性更強了,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而同時詩人的數量也更多了,詩歌的風格多樣化也更明顯了。這壹時期很多的作家既受形勢的鼓舞,又深深感到社會的問題存在,他們都有非常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參與意識。
他們這種濟時救世,這麽壹種對於社會現實的非常清醒的認識,非常冷靜的思考和非常認真的期盼,就成為中唐時期詩歌的壹個主流,詩的現實性,批判性更強。
和盛唐時期的那種熱烈的謳歌,那種熱情的贊美,顯然有點明顯的不同。就是說這個時候憂國傷時,積極從政的憂患意識和參與意識,成為了整個詩壇的壹種基調,取代了盛唐昂揚豪邁奮發進取的壹種狀態,對中唐時期在詩歌的氣魄,在詩歌的氣象方面,不如盛唐詩歌恢宏,博大,有氣勢,但是,它的這種冷靜,這種深刻,顯然是盛唐詩歌所不具備的。
這樣壹些特點可以說,標誌著唐代的詩歌由盛唐向中唐轉變。而我們實事求是的說,這個轉變的關鍵人物或者說標誌性的人物是杜甫,因為杜甫是正處在跨界的,這樣壹個由盛唐到中唐這麽壹個轉折的時期。
無論從詩別的內容,也無論是從詩歌的藝術創造方面,杜甫的都是唐代詩歌由盛唐入中唐的壹個標誌性的轉折性的人物。
中唐時期主要詩歌流派,盛唐有兩大詩派兩大詩人,中唐詩壇從主流講也可以說有兩大詩派,壹是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詩派,壹位大詩人白居易。
另壹個詩派就是以韓愈和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壹位大詩人韓愈。
唐代不是李杜白三位大詩人, 是李杜韓白四位大詩人。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風格流派了。比如說以韋應物和劉長卿為代表的,這樣是壹些詩人和在唐代宗大歷年間被稱為大歷十才子的這些詩人,再加上柳宗元,這些人詩風,內容有所不同。
但是,風格有相近之處,主要特點是清麗淡遠,也就算壹種風格了,特別是韋應物,柳宗元什麽,往往把他和王孟相提並論,稱為王孟韋柳。
其他的像中唐的邊塞詩人像李益,像以豪邁雄健見稱的劉禹錫,還有壹點盛唐詩歌的遺風。除此之外,像李賀也能把它放到韓孟詩派裏面,其實李賀是獨樹壹幟。
這個時期作家風格流派多,這個前人對於中唐時期的詩壇這個情況有過不少的評說,充分體現中唐詩歌風格的多樣化,並且都在求新求變。
對於這樣的壹些基本特點,大家也應該知道,求新求變,這樣壹個基本趨向,應該有總體的認識。
下面我們談壹下大歷年間的壹個作家群了,首先有兩個詩人, 壹個是韋應物,壹個是 劉長卿。
韋應物是長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後人因稱“韋江州”或“韋蘇州”。
他的思想經歷應該說比較復雜,他詩歌的內容也跟他的思想經歷大體程度也比較復雜了。其詩內容廣泛,寫得最多最好的是山水詩和以山水為依托的抒情詩。大體說來,韋應物的前期思想比較積極,中期比較消沈,晚期有點自然自足這麽壹種味道了。
他的壹些詩有些關心現實,關心民間疾苦的作品,像他的《綏陽感懷》,《經函谷關》這樣壹些詩,對於安史之亂有壹定的反映,像他的《官田家》,《彩玉哥》等等,對於民生疾苦也有壹定的反映。
像他的《長安道》《貴遊行》等等,是對於豪門權貴的腐敗生活有所觸動,有所諷刺,像他的《寄李儋元錫》,都表現了壹位有良心的地方官。因為無力救民於水火,感到內心的自責,這應該說是非常可貴的了。
但是,在韋應物的詩作中,最多寫得最好的還是他的山水詩,和以山水為依托的壹些抒情詩。像大家很熟悉的名作《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上橫。
前兩句,顯得很有生命力,有點生機勃勃。後兩句寫雨後的野景,壹場大雨過後,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他關心的是這些小景物,黃鸝幽草,小舟,從那些優美的自然風光,表現了壹種比較恬淡比較瀟散的自己的壹種情懷,還有壹種無可奈何的壹種心境。
但是,自然風光的描寫很有壹點自然野趣。這首小詩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像《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他很有名的壹首詩了。他這些山水詩和以山水為依托的這些抒情詩,***同的特點都寫的比較清淡優美,印象非常鮮明,表達作者這種恬淡閑適、悠獨寂寞的壹種情懷。
詩歌的節奏比較優柔舒緩,顯得從容不迫。這些詩的***同特點是通過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表達作者恬淡閑適和幽獨寂寞的意緒,風格清朗沖和,高雅閑淡,頗近於陶淵明和王、孟。
這樣的詩風很有點近似於陶淵明的壹些田園詩,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歷來常常把韋應物和陶王孟相提並論,把它放在壹起,因為它們在風格方面卻有相近之處。
第二個是劉長卿。
他是洛陽人,生卒年代弄不清楚,有人認為他的年齡可能要大壹些,早年科場失利,就是屢試不第了。後來入試之後做過官又被人誣蔑,後官至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他的詩歌跟他的遭遇有點關系。早年科場失意,進入官場也屢遭挫折,在他的詩中,詩多有哀傷低沈的衰世之音,體現由盛唐至中唐詩格調的變化。
當然了,劉長卿也有壹些關心現實的作品,像他的《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對於安史之亂進行了壹定的譴責,對於人民的苦難表現了壹定的同情。
但是,劉長卿最擅長懷鄉傷別、羈旅行役、隱逸閑適的作品,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前兩句,寫他在寒日投宿在芙蓉山,他的所見和當時的處境,顯得比較冷清,比較孤寂。
後兩句,比較熱鬧的壹種情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家裏邊狗也叫了,他家人肯定也起來了,熱鬧的場面,家庭生活的這種歡樂引起的溫馨的壹種氣氛。這對於壹個漂泊異鄉的人來講,自然會引起他的壹種慨嘆。
這四句小詩,每壹句都是壹幅圖畫,語言也非常洗練,畫面非常優美,表達的內容又非常的含蓄,內容感情表達的非常含蓄,歷來為人們所賞識,確實是具有詩情畫意了。
在詩歌的題材方面,劉長卿最擅長是五言律詩,他自己也很自負,以“五言長城”自詡。
其七言律絕也有很高成就,風格與韋應物相似,以清婉蒼秀、富有情韻為主。長於寫景抒情,善於詩畫結合,尚白描,少用典,善錘煉字句。
但是,字句錘煉又不流於晦澀,他的壹些詩五律也好,七律也好,都顯得格調比較高,並且語言也是非常親切。有很多傳世的名句,他的詩歌也可以說形成了自己的壹些特點,形成了自家的壹些風格。
這是大歷年間這麽兩位比較有名氣的詩人了。除了他們兩位之外,還有所謂的大歷十才子。
我們先說壹下,什麽叫大歷十才子?
大歷就是唐代宗的年號了,就是在腸道中的大歷年間,有壹個作家群,有十位詩人名噪壹時。
大家把十位詩人放在壹起,稱他為大歷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壹作峒)、耿湋、夏侯審。
這是最早的說法,就在姚合《極玄集》裏面。後世我們所列的所說的大歷十才子,就多有增減變化了,還是說是十才子,但是,在不同的書裏邊,人員是互有出入了。
究竟哪十個是正宗的大歷十才子,我們比如說最早是《極玄集》的這麽十位,其實對這個問題我們倒不壹定要過於講究了,其實我們不妨把所謂的大歷十才子看作文學史上,或者看到中唐前期詩壇上的壹個作家群,是壹個不太確定的壹個概念。
聞壹多先生對這個問題有壹種比較通俗的說法,我們不妨註意壹下他的意見。他認為大歷十才子,應該是作為詩歌活動的大歷年間的壹個特殊的詩人群體,不要局限於十個人這個數,也不要為究竟是哪十個人這個問題去爭辯。
其中錢起、戴叔倫、盧綸成就較高。
錢起 ,曾與王維、斐迪等人唱和,其存詩四百三十首。在藝術上比較講究,風格略近王維,其主要特色是“體格清新,理致清淡”。
戴叔倫 ,古近體詩皆有佳作,尤長於古體。其詩多感傷身世之作,如其《除夜宿石頭驛》。直接反映社會動亂、人民苦難的作品《女耕田行》。其反映現實的深刻性,不亞於杜甫、白居易的同類作品。
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壹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女耕田行
乳燕入巢筍成竹,誰家二女種新谷。無人無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貧母年老,長兄從軍未娶嫂。
去年災疫牛囤空,截絹買刀都市中。頭巾掩面畏人識,以刀代牛誰與同。姊妹相攜心正苦,不見路人唯見土。
疏通畦隴防亂苗,整頓溝塍待時雨。日正南岡下餉歸,可憐朝雉擾驚飛。東鄰西舍花發盡,***惜餘芳淚滿衣。
盧綸, 其人多憤懣之情,詩歌也較為雄放酣暢,如其《塞下曲》六首。頗有盛唐邊塞詩之豪氣,且構思奇異,形象獨特,極富新意。他的羈旅行役詩,也寫得沈雄蒼涼。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壹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亭亭七葉貴,蕩蕩壹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總體而論,這批詩人的詩作內容貧弱,多抒傷感之情。在藝術表現上,則以清麗空靈、省凈纖巧為主要特色,視野窄,境界小,重韻味,總體成就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