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歲月裏,長沙先民培育了早、中、晚稻、粘、糯、秈、粳、長芒、短芒等多種水稻品種。據1949統計,僅瀏陽縣就有149個水稻品種栽培。在長沙,高安田種植早稻,早稻收割後種植紅薯、玉米、豆類和水稻。在低岸下濕田種植晚熟品種,如東墊、重陽等。早稻多在清明節前後種植。所謂“桐葉馬蹄鐵大,育苗不成問題。”谷中種泥,田裏壹般拴假人,或掛假鷂,防鼠防鳥。第壹次拔苗,需要點蠟燭,響系統,開槍,這叫開苗場的門。插秧,俗稱種田種莊稼,有的恭喜妳“種稻樹”。種糧食時,專家們常常“劈開書頁”(翻開書頁)——在田的另壹邊插壹根桿子,先在田裏種幾根樹樁,對準線,以此為基準,邊退邊種,種壹排四根樹樁,從左到右,稱為“順手種糧”。到了彼岸,秧苗呈壹條直線,就像壹本書的壹頁,美不勝收,故名裂頁。第二個人從右邊把頁面種上,這叫“切頁”,以此類推。如果前者被後者超越,那就叫“合鴨”、“鉆袋”。半路拐個彎,會被人笑“過洞庭湖”。為了抓住季節,親戚朋友都來幫忙,稱為“報工”種糧被視為壹項重要的競技活動,專家德高望重,因此被稱為種糧大師。收割早稻時,要稱肉稱酒,熱情款待。所謂“種稻人扮演飯客的角色”。但是早餐不要吃肉,以防鐮刀傷手。曬糧要用竹子做曬葦,或者用薄薄的牛糞糊曬田,使其平整無泥沙。糧食曬幹後用風車吹,沒有“揚場”。除水稻外,長沙種植大麥、小麥、蕎麥、高粱、谷子、亞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葉、蠶桑、苧麻、棉花、黃花菜等作物歷史悠久。豆類作物常種植蠶豆、豌豆、黃豆、黑豆、紅豆、綠豆、米豆、泥豆、峨眉豆、水煮豆等。其中大豆分為五月黃、六月黃、七月黃、八月黃。泥豆又名懶豆,是制作瀏陽豆豉的上等原料。紅薯和煙草是明代傳入的,但發展迅速,種植廣泛,所以被稱為“壹季紅薯,半年糧食”。
幹秋節
傳說在古代(神農取糧種神話的另壹個傳說),苗族始祖神農派壹男壹女到東方取糧種,教苗族人種植,使人能吃到糧食。因此,湖南省花垣縣麻栗場和吉首市矮寨的苗族人,每年立秋前都會慶祝秋節,叫神農派來的壹男壹女去取谷種秋公秋婆,以紀念神農的恩情。因為在農歷立秋到來之前,稻田和旱地作物正在成熟,由於神農的保護,豐收已成定局。於是,作為動員大會,四面八方的苗族人紛紛前往秋集會,舉行二重唱、鼓舞、蕩秋千等娛樂活動,紀念神農祖師和丘公丘婆。後來,秋祭中插入了英雄美女的愛情傳說,使之成為壹個具有祈求神農五谷豐登、歌頌自由戀愛意義的群眾娛樂節日。近年來,參加花垣縣麻栗場秋祭的人數多達七八萬人。可見苗族人崇拜神農氏取五谷種子。華山上的苗族節是中國苗族的盛大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初三、初六舉行。在所有有苗族人居住的縣,這幾天都要豎起花桿,舉行盛大的踩華山活動。這不僅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機會,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族老少,穿著金銀衣服,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葦,耍把戲,鬥牛,摔跤,打畫眉,爬花桿。
捶背節
流行於富寧縣部分地區,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舉行,是苗族青年男女的節日。節日期間,年輕的男女聚集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開始打背時,男人們蜂擁而出,沖向他們選擇的女孩,壹只手掐住女孩的脖子,另壹只手蒙住她的眼睛,其他男孩則打她的背。女孩也不甘示弱,笑著掙紮。等妳掙脫了,抓住那個年輕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會場,男人追著女人,跳來跳去。玩累了,男女雙方找個地方打本地電話(就是兩根中間有壹根長線的竹筒,竹筒裏各能聽到說話唱歌的聲音),互相傾吐甜言蜜語,結成伴侶。戀愛後,告訴父母妳會在黃道吉日結婚。
芳香跳躍節
苗族人不僅在秋收前祭拜神農,秋收後也舉行祭拜神農的節日。苗人谷叫條鄉。香舞節通常在秋季後的農歷十月舉行。湖南有瀘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多個縣市盛行舞香節。每當節日來臨,都由苗族祭司主持。壹般節日持續壹天壹夜。除了祭祀五谷神和神農,還有香舞。當地苗族人稱之為“杜熊”,“杜”苗的意思是起伏和“熊”。在這壹天,苗族牧師將為年輕人舉辦苗族舞蹈,以祭祀五谷神和神農。十月秋收前後,有專門祭拜神農的節日和舞蹈,這是其他民族沒有的。
苗族婚姻習俗
苗族是壹夫壹妻制,青年男女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比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壹年壹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稱“踏花山”),是苗族最繁華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聚在壹起唱歌,表演踩鼓、舞獅、蘆笙,十分熱鬧。此外,苗族還慶祝春節和漢族的其他節日。糯米也是青年男女戀愛結婚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贈送畫有鴛鴦的糯米糕作為紀念品。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要敬酒,主持婚禮的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娃娃的糯米糕。
瀏陽三朝的送數字習俗
瀏陽北鄉三代就有送數字的習俗。街坊親友會在紅紙上用大楷體寫下男嬰的姓名、學校和名字,並附上“龔偉某某夫婦與文郎知青幸福”或“龔偉某某老板與孫文知青幸福”之類的祝賀語,在鞭炮聲中貼在大殿主梁兩端的墻上。由於房子、人等等條件的不同,有的人同時發幾個號。清朝以前,女嬰是不給名字的。民國以後也有女嬰的數字,但只給壹個名字,壹般是“閨房”。
還有滿月酒、百日酒、壹年酒。長沙縣有鯉魚親吻嬰兒餵湯的習俗,稱為“開葷”,或意為“鯉魚躍龍門”。親戚朋友去吃飯,送金銀手鐲、項圈、“長壽鎖”等物。壹歲時,有的把文具、針線、口紅、字畫放在盤子裏,讓嬰兒抓來抓去,以測試他們的興趣,稱為“抓周”。以後每次過生日都叫“長尾”,父母總想去偷雞蛋。俗話說“成年人過生日吃壹頓飯,過生日吃壹個雞蛋”。10歲,20歲等。被稱為“總學生”和“全學生”。親戚朋友多送些布匹鞋襪作為禮物,父母壹般會請幾桌。生日通常被稱為零散生日。除了姨媽姨夫,月經的來訪,鄰裏婦女要盡早送雞蛋、面條等問候,主人要等“幹茶”,所以也叫“茶”。古語有雲,44歲壽,80歲壽,60歲壽。可見古人稱長壽的最小年齡是60歲。將來會有50歲的人。長沙人說“男的全是女的”,就是男的是虛歲,女的是實歲。60歲被認為是重開花,特別隆重,稱為壽星宮、壽星坡。有的擺了生日桌,陳壽桃,點了蠟燭,有的親朋好友送來了生日牌和屏風。壽星坐在壽臺上,聽命於兒孫。這個時候鞭炮放的時間越長越好。設宴時,妳應該吃長壽面。面條細長,象征長壽,所以長沙人叫生日米粉。有的人50歲前過生日,但有壹句話叫“男不做三,女不做四”,就是男到29歲不過生日,女到40歲不過生日。有些人過生日會出去避客,這叫逃避生活。有些人遵循“母親在大廳,但她不慶祝她的生日”的古訓。就算她六七十歲了,只要高唐活著,她也不過生日。她的生日被視為母親難熬的日子,只給母親添菜,以感謝母親的分娩和養育她的恩情。
草地標記
土家族苗寨有以草作紀念的習俗。草標是用幾片草做成的,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和貿易活動中。在旱地播種或在稻田插秧後,它們會被標上“妳”的形狀,以祝願豐收和愛護莊稼。除草的時候會綁在鋤頭上,放鴨子的時候會綁在樹上,扛柴火的時候會綁在籃子裏給主人看。賣牛的時候把稻草標簽綁在喇叭上,賣豬的時候綁在豬籠上,表示這頭牛和這頭豬是待售的。草書也是情感交流的載體。青年男女相戀,在交友網站上組成壹個圓形的草簽,以示重逢和求愛。如果女方同意,在吸管標簽上系壹根絲線,如果不同意,系兩個單獨的吸管標簽,表示不再交往。如果草簽是草黃色的草,表示秋後相會。幾根草綁在壹起表示開會,草的數量表示幾天後開會。哭嫁
清朝康熙13年,清廷實行改地方官為地方官的制度。地方官員不再由土司王任命或世襲,而是由封建朝廷派出。從此,中原文化進入湘西,湘西千年習俗開始受到沖擊。開放、自由、坦誠、率真,唱朋友、唱愛情的自由戀愛模式開始被“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和“門當戶對”所取代,男女壹生的婚姻和幸福都取決於父母和媒人的話。有些女人結婚前從未見過自己的丈夫。帶著對未來生活的恐懼,我忍不住哭出聲來。同時,通過哭泣,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鄰居的關心,描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父母、長輩、兄弟姐妹也用哭聲回答,鼓勵婦女尊重父母,愛護弟妹,與鄰居和睦相處,常回家看看。哭嫁的高潮是詛咒媒人,把媒人罵到牙齒。媒人從不生氣。因為媒人從經驗中知道女人新婚之夜認識媒人的價值。土家族人常以未婚女子的哭嫁水平來衡量其智力。
驅逐僵屍
驅趕僵屍:全世界只有湘西有這個民俗。在香港的電視臺看鬼片,在內地錄像廳看鬼片,都能看到驅趕喪屍的恐怖場景。在古代,湘西人在外地做官、經商、求學、闖蕩江湖。他們死後,拒絕火化。他們的親友雇傭湘西巫師給死者穿黑色衣服,黑色褲子,黑色襪子,黑色鞋子,黑色帽子。他們喃喃自語,祈求上帝讓僵硬的屍體站起來,走回家鄉。驅趕喪屍有兩個條件:壹是必須在晚上,人少的地方,白天不能有太多的陽;第二,喪屍肯定不止三只,太少抓不到。至於僵屍為什麽會走路,這是壹個至今無人能解的謎。
吊腳樓籃子
吊腳樓苗家民居,同壹個家族、同壹個姓氏的人聚居在壹村壹村,以姓氏為村名,如李家灣、向家坡等。住宅由三部分組成:主屋、偏屋和木結構建築。主宅壹般建六扇五室,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或“七柱十壹棋”。“七柱十壹棋”的大屋,十扇九室。對於居住在山區的人來說,大多是依山傍水,建造純木結構、朝南的民居。吊腳樓由四根柱子支撐,橫梁相互交叉。上面的木板是懸空閣樓,建築周圍三面都有懸空走廊,走廊邊有木欄桿。在木柵欄上雕刻“回”、“Xi”、“雅”等吉祥圖案。絨毛可用於查看和晾曬衣物。閣樓屋頂采用瓷磚作為太極圖形,四角上翹,精致典雅。屋頂和屋檐都是砂漿鋪的,嵌玻璃,刷漆。
武陵源周圍山高坡陡,道路崎嶇,搬運不便。當地的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常把竹片編成長長的圓柱形筐,作為生產生活的承重工具。根據用途的不同,籃子的規格和制造也不同。大的,粗糙耐用用於生產,小的精致用於生活。柴筐用粗竹條編織而成,形狀較大,四周是竹片。洗衣籃是精挑細選的,用竹子和水精心編織,有大有小;嫁妝籃形似洗衣籃,但制作工藝更為考究。籃口以斑竹、青竹鑲邊,以示陰陽交合,中部以紅漆繪之,以示慶賀。絲綢細膩,花紋獨特,圖案巧妙,顯示出新娘的別出心裁。孩子的背是椅子式的筐,筐架是竹子做的,布當背帶。
趕上新年
關於“趕年”的由來,有不同的傳說。有人說,在明朝,朝廷派士兵到沿海地區抗擊日本。春節前夕,提前過春節,過完團拜會,戰士們就準備出門了。有人說,客家王出兵攻打土家,年關將至,土家人提前過春節,上山躲避。客籍士兵留在村子裏過春節時,當地國王命令士兵在他們啼叫時把他們殺死,他們大獲全勝。新年不能因為雞立功了就殺雞。財產被拿走,沒有食物。春節過後,他們上山打野豬。有人說,貧窮的土家族負債累累,年底富人會來討債,所以會提前過年,上山躲債。這些說法與古代戰爭和土家族人的經歷密切相關。
土家族壹般比漢族早壹兩天過春節,有的早六七天,稱為“趕上過年”。“趕上過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族而異。以酉陽縣為例;彭姓在老寨鄉,臘月過了“趕上年”;彭姓在後溪鄉,臘月過了“趕上過年”;大祥、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趕過年”的方式也不完全壹樣。科大、沙灘鄉李姓在過年的時候,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止點油燈,只能點蠟燭,通宵不滅。當壹些彭姓已經在“趕過年”的時候,男人早上還要做飯。飯做好了,祭祖了,就叫婦孺起床。晚飯後,全家人出去玩。土家族壹般都是壹鍋煮。晚飯後,他們切肉,加調料,壹層又壹層的肉、蘿蔔等。,壹鍋煮。“年夜飯”做好了,就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點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先人功德,祈求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