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冬夜讀書示子津的有關此詩

冬夜讀書示子津的有關此詩

冬夜讀書示子聿(選壹)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年代:(南宋)

作者:(陸遊)

體裁:(七言絕句) 示:教導;

子聿(yù ):陸遊的小兒子;

遺:保留

淺:膚淺,淺薄;

紙:書本

絕知:徹底弄清楚;

躬行:親自實踐。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躬行實踐。

詩的前兩句,作者講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只有少年時加倍努力,將來才能成就壹番事業。他從古人做學問入手,侃侃而談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第二句闡述了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時也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詩的後兩句,作者談從書本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他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壹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這是學者的壹種“躬行”,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壹步獲得升華。他的獨到見解,不僅在古代,對做學問、求知識之人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鑒意義。同時,在這首詩裏,詩人壹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壹事無成,後悔莫及。另壹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裏”,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子聿是陸遊的兒子。陸遊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沈醉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詩人卻渾然忘我置之腦後,靜寂的夜裏,他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毅然揮就了8首《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滿懷深情地送給兒子,這是流傳千古的第3首。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宋朝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著名愛國詩人。 父親陸宰不僅曾有文學創作傳世,且是當時有名的藏書家。陸遊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滅,陸遊跟父親經過了壹段流亡歲月,才回到山陰老家。陸宰不僅是壹介文人,更是壹個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常與誌士往來,談論家國局勢,受父親影響,年少的陸遊早已埋下文學與愛國的種子。他壹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這些詩篇不僅飽含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當屬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他二十九歲時就參加進士考試,因名次在秦檜孫(秦塤)之前,又因喜論恢復,屢受排擠,至檜死才得以被起用。陸遊二十歲就定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誌。三十歲參加禮部考試,名列第壹,因“喜論恢復”而遭投降派秦檜打擊,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沈,回鄉後仍攻讀兵書,刻苦習武,準備抗金衛國。1162年,宋孝宗趙慎起用主戰派張浚,準備北伐。孝宗召見了陸遊,陸遊趁此良機提出了許多政治軍事主張,並給予趙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誌動搖,朝中主和派重新擡頭,張浚被罷官,陸遊也被削職還鄉。1170年,陸遊到夔州(今四川奉節縣)任通判。後來又到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中辦理軍務,積極向王炎提出恢復中原的作戰策略。但是,由於朝中投降派的阻撓破壞,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陸遊的作戰主張不僅得不到實現,自己也被調到成都府安撫司任參儀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為蜀州(四川崇慶)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調到嘉州(四川樂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報國無門,愛民無力,終於在1174年十月,陸遊又被調到榮州(四川榮縣)去攝理州事。陸遊,在蜀州雖然只有壹年多時間,但對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陰老家,也還寫了許多記念蜀州的詩篇。蜀州人民也懷念放翁詩人,詩人長溘之後,人們的罨花池旁為他和趙忭([宋代]壹禦吏,曾作蜀州官)修壹廟宇,稱趙陸公祠,後改稱“二賢祠”。現在,“二賢祠”已改建為“陸遊紀念館”。

將近三十年間(三十三歲至六十五歲),因陸遊始終堅持抗金的主張,與當權不合,屢被起用也旋即被罷黜,在仕途上受到許多無情的打擊和排擠。 在陸遊沈浮的仕途中,對他壹生有極大影響的壹次,是受川陜宣撫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這是他壹生中最意興風發的時期。此處距宋、金分界不遠,山水壯闊,氣象雄偉;軍旅生活也擴大了他生活的視野,使他寫了許多熱情洋溢的詩篇。 此後將近十年,陸遊的生活背離不了四川。在四川期間,是他詩歌創作最活躍的時期,為紀念這壹段生活,便將詩作取名為《劍南詩稿》。

淳熙二年(公元壹壹七五年),範成大調任四川制置使,邀陸遊作參議官。二人因曾***事又是詩文之交,彼此不拘禮數,兼以陸遊喜飲酒銷愁,於是引起同僚的不滿及訕謗,朝廷遂以「恃酒頹放」為由,罷去他的官職,於是他索性自號「放翁」。現實生活中雖被罷去了官職,但詩人「放翁」之名,卻由此遠傳。

離開川陜,時年五十四,其間十年,陸遊的任官生涯載浮載沈,至六十五歲最後壹次任史官之職,仍因不肯坐食俸祿,壹再對帝上書,痛陳時局沈屙,又激怒當局,竟以「吟詠專嘲風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職。(這是由於他始終堅持抗金,並把這些思想寫進詩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回到山陰,陸遊幹脆以「風月」二字,作為小軒的名稱。 此次歸隱至去世,約二十年時間,絕大部分是在農村中度過的,放翁實際參與了農事,因此對農村生活有深切的體會。

家居的二十年生活中,他寫了將近七千多首詩,其中絕大部份是描寫農村景色和反映農民生活的篇章。 寧宗嘉定二年,詩人懷恢復中原的未竟之誌以終。死前仍不忘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大誌,示兒壹詩,是他對兒子的臨終囑筆,更是詩人抱負、人格和強烈的愛國激情的縮影,“孤忠悲壯,可泣鬼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朱自清在《春》壹文中引放翁《醉中到白崖而歸》壹詩全詩抄錄如下:

醉眼朦朧萬事空,今年痛飲讓西東。呼傳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禦晚風。

行路八千是常客,丈夫五十未稱翁。亂山缺處如橫線,搖指孤城翠靄中。

八百多年來,蜀州人民懷念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扶老攜幼。不遠千百裏前來瞻仰、憑吊陸遊。罨花池是陸遊生活過的地方,這裏的水榭樓臺、林木花草,都篆刻下傳大詩人陸遊憂國憂民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