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國古代著名詩人,詞人有哪些

中國古代著名詩人,詞人有哪些

中國古代著名詩人

1.“詩仙"李白 盛唐

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的詞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2.“詩聖、詩史”杜甫

杜甫,唐代詩人,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人稱:詩聖,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隱和杜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名篇: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3.“詩佛”王維 唐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崇信佛教,人稱詩佛,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最高,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著有《王右丞集》(右丞為他後來官職,即“終尚書右丞” )存詩400首。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代表作 《竹裏館》《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中國古代著名詞人:

1、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最後壹位國君,世稱“李後主”,壹個被皇帝身份耽誤的才子,只恨生在帝王家啊,後人稱為“詞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往事已成空,還如壹夢中”“還似舊時遊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等。

余懷: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壹字壹珠,非他家所

2、周邦彥(1057—1121),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宋詞發展史上結北開南的人物。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是公認“負壹代詞名”的詞人。名句:“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沈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3、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號東坡居士,其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4、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被稱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幼安、李易安),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壹才女”之稱。易安詞在群花爭艷的宋代詞苑中,獨樹壹幟,自名壹家,人稱“易安體”,人稱“婉約詞宗”。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夏日絕句》等。

6、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壹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在宋詞880多個詞調中 ,屬於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的就有壹百多個。詞至柳永,體制始備,令、引、近、慢、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長調短令,日益豐富。其長於慢詞,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7、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遊,壹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邗溝居士,被尊為婉約派壹代詞宗,文字工巧精細 音律諧美情韻兼勝,“蘇門四學士之壹”。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雲君”。

8、晏殊晏幾道父子: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存世有《珠玉詞》;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著有《小山詞》留世。

9、姜夔(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詞人,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被稱為“雅詞典範”,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壹難得的藝術全才,是與辛棄疾並峙的詞壇領袖,浙西派詞人把他奉為宋詞中的第壹作家,比為詞中老杜。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10、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詞人,清詞三大家之壹,被稱為“滿清第壹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誌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人生若只如初見”被稱為千古名句。

王國維: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壹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