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山》詩歌賞析

《山》詩歌賞析

來自平原,而只好放棄平原,

植根於地球,卻更想植根於雲漢;

茫茫平原的升華,它幻夢的形象,

大家自豪有他,他卻永遠不滿。

他向往的是高遠變化萬千的天空,

有無盡光熱的太陽,博學含蓄的月亮,

笑眼的星群,生命力最豐富的風,

戴雪帽享受寂靜冬日的安詳。

還喜歡壹些有音樂天才的流水,

掛壹面瀑布,唱悅耳的質樸山歌;

或者孤獨的古廟,招引善男信女俯跪,

有暮鼓晨鐘單調地訴說某種饑餓,

或者壹些怪人隱士,羨慕他,追隨他,

欣賞人海的波濤起伏,卻只能孤獨地

生活,到夜裏,夢著流水流著夢,

回到平原上唯壹甜蜜的童年記憶。

他追求,所以不滿足,所以更追求:

他沒有桃花,沒有牛羊、炊煙、村落;

可以鳥瞰,有更多空氣,也有更多石頭;

因為他只好離開他必需的,他永遠寂寞。

1945

這首詩以山為主人公,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他”放棄平原,孤註壹擲,追尋天空的孤獨與寂寞卻有永不滿足的精神。詩人以“山”為主體象征,平原是“他”的家鄉,“他”追尋著天空,從不滿足,“他”忍痛離開生氣勃勃的地方、“他”熟悉的地方,去追求更加深層的精神卻也承受著孤獨。詩歌表現了“他”甘於寂寞,從不滿足的生命形態,表現了壹種孤獨清高,卻又堅韌不拔的品質。

詩人采用象征手法表現出“山”追求很多。“來自”、“放棄”壹組反義詞表現了“他”的無奈,“地球”與“雲漢”又壹組反義詞,體現出“他”不滿足於“植根於地球”,更向往著“雲漢”的追求精神。而“雲漢”則象征著更高、更深的境界,不是壹般自然物可以做到的。“自豪”、“不滿”可以看出大家都仰慕“他”,而他卻絲毫不滿足,表達了“山”永無止境的追求精神,也同時贊頌了“他”不滿足、勇往直前的品質。“他”向往“變化萬千的天空”,象征遙遠而奧秘,因此激發著無限好奇與追求;“他”向往“無盡光熱的太陽”,象征無止境的熱情,散發著無邊能量,“太陽”則象征著社會中具有對生活無限熱情且散發能量來感染他人的壹類人,表達了作者對這樣的精神品質的渴望與夙願;“他”向往“博學含蓄的月亮”,“博學含蓄”將“月亮”擬人化,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月亮”的知識淵博卻很低調的特點,象征社會中的壹類人,他們學識淵博卻從不炫耀,也體現“山”也就是作者本人對知識的渴望又對涵養的訴求,表達了詩人贊美他們以及追求那壹類人的性格和精神品格的願望;“他”向往“笑眼的星群”,象征美好且親切,閃耀著點點星光;“他”向往“生命力最豐富的風”,“風”象征著茂盛的活力,表達作者對活力無限的壹類人的追求。詩人將“天空”中的萬物描述成這樣積極向上,樂觀美好的形態,表達“山”的對“他”追求的希望很樂觀。

但“山”也就是作者本人,更向往他追求的事物的高尚思想與品質:孤獨清高、堅韌不拔、永不放棄。作者渴望接近他們,受他們的感染,成為自己曾經向往、羨慕的那壹類人。而這壹類人卻是當時社會中難得有的,高尚的品格和強大的感染力同時集壹身,體現了作者對這種人的稱贊與向往。“雪帽”與“冬日”,“寂靜”與“安詳”描繪出了壹幅“山”頂冬日裏被白雪覆蓋的畫面,晴天無風,才可映襯出“寂靜冬日的安詳”,而作者用“享受”這個詞來體會這樣壹個曼妙的情景,仿佛是想表達,他渴望的那精神格調,達到了,就可享受這樣的情景。“他”喜歡“有音樂天才的流水”,“音樂天才”將“流水”擬人化,賦予“流水”的聲音為音樂的極品,“他”喜歡“瀑布”的“悅耳的質樸山歌”,將“瀑布”擬人化,賦予“瀑布”的水聲“質樸山歌”的靈性,表達作者對有音樂才華的人的贊美,而“音樂”則是當時處於戰亂的社會的壹種奢飾品,培養素質涵養的關鍵物,作者表達了他對音樂的喜愛及渴望,以及他對自身的精神層次的追求。

雖然享受著高尚的事物帶來的快感,但卻也不乏有壹些孤獨寂寞。通過“孤獨的古廟”、“單調地訴說”,“孤獨”、“唯壹甜蜜的記憶”表現出詩的情感有些負面的轉變。“善男信女俯跪”、“羨慕他”、“追隨他”體現出作者的追求已經實現,但“暮鼓晨鐘單調地訴說某種饑餓”體現出“山”雖然達到目標追求,甚至有些“善男信女”、“怪人隱士”將他做信仰,追隨他、但卻單調乏味的孤獨,高高在上的寂寞感油然而生,他只能“欣賞人海的波濤起伏”卻“孤獨的生活”,唯有到“夜裏”,用夢中的平原回憶填補自己的孤獨寂寞。這裏的“平原”呼籲了開頭的“來自平原”,象征著家鄉,兒時,也就是自己的本質、原型。

“山”追求很多令“他”不得已放棄很多,忍受孤獨,但卻可以達到更高的目標。“他追求,所以不滿足,所以更追求”,兩個“所以”強調了“山”的永不滿足、無限追求的精神。其實人的壹生就是這樣,他壹直執著的變成他羨慕、想成為的人,所以壹直追求、不放棄、而俗話說:“上帝為妳關上壹道門,卻會為妳打開壹扇窗。”有得必有失,所以作者以最後壹句話“他只好離開他必需的,他永遠寂寞”來歸納壹生,“必需”? 直譯為壹定需要的,而作者離開了他壹定需要的,像“桃花”、“牛羊”、“炊煙”等等象征他所擁有的且輕易不能放棄的人和物,而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離開了“必需”,也就意味著”孤獨“與“寂寞”。雖然站得高看得遠,但踩在腳下的不光是妳所厭惡的東西,還有妳壹路走來壹直陪伴妳的“必需”,他們可能站不到那麽高,與妳並肩追求,而作者乃至很多人他們都會離開自己的“必需”,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

本詩的結構分五節,每節4句,使其很整齊。此外,詩人在結構上更註重情感的變化,從第壹二節以追求為正向感情主題,到第三節的後半部分開始慢慢轉變為負向的孤獨寂寞,追憶從前,最後升華,也是人生的壹個升華,即使有得必有失,人生也是不斷向前奔跑、追求,偶爾回首過往,雖有孤寂,但對人生的領悟卻也更上壹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