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紅軍長征時突破的四道封鎖線是什麽?

紅軍長征時突破的四道封鎖線是什麽?

第壹道封鎖線:東起東南的安源、新豐,西至西北的贛州、南康、大余,以桃江為天險。南北長約120公裏,東西寬約50公裏。

第二道封鎖線在粵北韶關仁化縣。國軍兵分兩路,北路是中央軍,當時薛嶽率領吳啟維、周渾源兩個縱隊,* * *四個師追擊,南路是粵軍,由余漢謀、李振球、趙也、李漢魂率領截擊;

第三道封鎖線位於湘粵邊界的粵中鐵路和宜章之間。

第四道封鎖線是湘江。

擴展數據: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由於中國中央領導人薄谷開來(秦邦憲)和* * *生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奉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奉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紅軍打了許多敗仗,蘇區日益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後改名紅軍)在江西廣昌與國民黨軍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急。5月,中央書記處作出中央紅軍主力撤出根據地的決定,後經* * *國際同意。

為了策劃戰略轉移,成立了由薄谷開來和李德和的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7月,中華蘇維埃* *革命軍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命令紅7軍團在北方組成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界挺進;

紅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在湘中發展遊擊戰爭,旨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年初,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央蘇區中心區,迅速占領興國、寧都、石城壹線。紅軍機動余地更小,無法打破國民黨軍在蘇區的“圍剿”,被迫撤出蘇區,進行戰略轉移。

10 6月10日,中央和中央革命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86000余人,從江西瑞金、谷城出發,開始了著名的長征。按照預定計劃,中央紅軍準備轉戰湘西,與紅2軍團、紅6軍團會合。

65438+10月65438+7月,中央紅軍從杜愚(今杜愚)南渡貢水。2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紅1軍團為左前衛,紅3軍團為右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

以軍委機關和直屬隊組成的兩個縱隊為中心,以紅5軍團為後衛。他們突破了國民黨軍在王母渡和新田之間的第壹道封鎖線,於25日全部渡過新豐江(桃江)。

此後,中央紅軍繼續西進,至6月165438+10月15,先後通過湖南汝城以南天馬山至廣東城口、湖南田亮至宜章的第二、第三封鎖線,進入臨武、藍山、嘉禾地區。

此時蔣介石已確定紅軍轉移的戰略意圖,於是任命何建為“追擊”軍總司令,指揮16師分五路“追擊”;

同時截擊桂軍5個師、粵軍4個師、黔軍1個師,總兵力近30萬人,企圖殲滅湘江以東的中央紅軍。

165438+10月25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中央紅軍分四路縱隊,由泉州、興安向西渡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出湘桂邊界西延地區。這壹天,紅1軍團和紅3軍團突破桂軍的封鎖,進入桂北。

27日,先頭部隊紅2兵團、紅4師各渡湘江,控制湘江兩岸渡口,焦山鋪至界首30公裏。但後續部隊因行李太多,道路狹窄,行動緩慢,未能到達渡口。

此時國民黨“追擊”部隊進入泉州、零陵、道縣、東安地區;桂軍的五個師開到了灌陽和興安。為了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和後續兵團渡湘江;

紅1軍團、紅3軍團在桂北湘江兩岸的新圩、焦山鋪、光華鋪等地區,紅5軍團在永安關、水車等地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五晝夜,保護中央機關於12+0渡湘江。

紅5軍團第34師被阻在湘江東岸,轉戰灌陽、道縣。雖然戰鬥英勇,敵人傷亡慘重,但最終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包括指揮員陳樹湘在內的大部分官兵犧牲。此時中央紅軍已損過半,兵力銳減至三萬余人。

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英勇作戰,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挫敗了蔣介石殲滅湘江以東紅軍的計劃。

百度百科-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