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國古代最早的完整寫景詩是什麽?

中國古代最早的完整寫景詩是什麽?

曹操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 歌以詠誌。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壹北方大業中的壹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壹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壹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壹。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壹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沈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淡淡,水波動蕩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壹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麽遼闊、多麽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壹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註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壹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壹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壹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壹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壹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壹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誌統壹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壹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壹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系中國詩歌史是第壹首完整的寫景詩。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