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因餓對門罵父,杜甫心酸寫下壹首詩,堪稱千古悲情
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不像李白那樣瀟灑恣意,他的詩歌總有壹種說不出的沈痛。 他被後世奉為「 ”詩聖”,他的詩歌也被尊為「 ”詩史”。 都說「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杜甫能寫出那樣憂國憂民、直擊人心的詩歌,和他的親身經歷不無關系。 他壹生沈於下位,只做過末流小官,俸祿微薄,連妻兒都供養不起;他也曾經歷過「 ”安史之亂”,被叛軍俘虜,監禁半年;後來流亡蜀都,即使得到好友幫助,也是生活困頓;最後59歲的他病逝於壹葉孤舟之上。 可以說他半生都是淒涼困苦,他的幼子曾因饑餓而亡,「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他的長子也因饑餓,對門罵父,心酸的他曾寫下壹首《百憂集行》,道盡了千古悲情,讀來令人心疼不已。 全詩如下: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這首詩寫於761年,當時的他棲居成都草堂,生活困頓。 因為安史之亂,他有家不能回,漂泊異鄉,年老體弱,家人饑餓,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這首詩。 詩歌前四句描寫的是少年時的生活。 當年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壯,精力充沛。每當庭院裏梨子棗子成熟時,經常上樹采摘,上上下下,壹天能來個上千回合。 其實杜甫也算是官宦之後,家境尚算優越,少年時過著富足的生活。 那時的他也很頑皮,「 ”壹日上樹能千回”,只是後來越混越差,故而留給世人的就是滄桑的壹面。 詩人開頭寫少年的無憂無慮,並不是為了炫耀,更多的是為了和後文年老的狀態形成對比。 接下來的四句寫的是他現下的生活狀態。 如今年至五十歲,年老體弱,大部分時間都是坐或者臥,已經很少行立了。 可即使體弱至此,還要每日出門,俯首低眉,強顏歡笑,逢迎上司,想到這裏,不禁悲從中來。 李白也曾說過「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是瀟灑的。 而杜甫不壹樣,他需要養活壹家老小,即使年老體弱,也要摧眉折腰,這對壹向清高的文人來說,是何等的痛苦。 這裏和前文的四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壹老壹少,壹強壹弱,少年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年老卻是無可奈何,身不由己,如此反差更令人傷感。 最後四句更加突出了他的壹貧如洗。 壹入家門,四壁空空,家裏已經沒有余糧,和老妻面面相覷,相對無言。 只有癡兒年幼無知,因為饑餓,竟連父子之禮也不顧,對著廚門發怒叫罵,索要飯食。 原本卑躬屈膝已讓杜甫十分痛苦,可是如此委屈,依然解決不了溫飽問題,無形中加深了詩人的「 ”憂傷”。 當年他的幼子就曾因饑餓而亡,本就愧疚到了極點,「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如今另壹個兒子也同樣飽受饑餓,「 ”恒饑稚子色淒涼”,詩人的心中該是何等的悲傷。 這裏看似指責兒子「 ”無禮”,其實更多的是壹種對孩子的愧疚,年少的他是那樣的無憂無慮,吃穿不愁,如今他的兒子卻連溫飽都做不到,如此壹對比,將他晚年的淒涼困苦寫到了極致,讀來令人同情。 全詩悲憤慷慨,郁結於中,將詩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內心的痛楚描寫的淋漓盡致,堪稱千古悲請。 後來很多人都指責杜甫能力低下,連自己的妻兒都養不活。 其實杜甫的遭遇只是唐朝當時社會的壹個縮影罷了,是當時很多尋常家庭的真實寫照,也正因如此,後人才會稱他的詩為「 ”詩史”。 親身經歷,切身感受,所以才會那樣的直擊人心。 不知妳怎麽看杜甫養不活孩子這件事呢?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