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臺樓閣風格芻議
王曙光
1.什麽是亭臺樓閣式?
亭子的名字起源於五代。梁遷都汴梁後,開始興辦、薊縣和歷史博物館,並稱為“三館”。宋太宗治理全國體育系統後,將“三館”合為院落,賜名崇文書院。它分為三個博物館,收藏超過10,000冊。另設秘亭,後三亭與秘亭合二為壹,史稱“亭”。
亭子風格在明清時期和科舉考試中很流行。明清時期,科舉招考受到高度重視,考生要按照規定的文字規則答題,字體統壹為楷書。做官後,為了寫奏章、公文等文書,小楷仍然是首選。對於讀書人來說,小楷書寫在當時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尤其是在宮廷考試和官場對書法極為苛刻的清代。它不僅要求字跡清晰規範,而且要求沒有塗改筆畫和異體字。如果違反這壹規則,候選人將被取消資格,官員將受到處理。在這種高壓的氛圍下,清朝逐漸形成了規範統壹的節奏,即“亭體”,也稱“甘露體”。這種風格主要是為官場或者皇帝服務的。但到了明代,就叫“太閣式”了。所謂“太閣”,原指尚書,引申為官方的代稱。在《我對清代臨池的看法》中,周興廉說:“告別了書法書法,做個傀儡也沒意思。”這是周興連對泰格風格的定義和褒獎。從上面可以看出,“亭體”和“太閣體”同名,都是標準的官體。
二、展館風格的演變和形成
自中國五代以來,木刻印刷品逐漸流行起來。以前幫人抄書的普通書法家面臨經營危機,被迫轉行做木刻。五代時,有個書生叫李鶚,寫的是標準楷書,卻因為棲居而改為木刻。據陸瑾說,當時有九種刻在木頭上的經典儒家經典(仍稱為九經),是李鄂寫的..唐代木刻主要是歐、楚、燕、劉的符號,字體規範,標準美觀。在當時影響很大。宋代木刻是在唐代版本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的。字體更加標準化有兩種主要的印刷方式。壹種是由顏體演變而來的“宋體”稱為“老宋體”,另壹種是由楚、歐演變而來的“聚珍體”稱為“仿宋體”。二體的形成和應用為亭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亭式的誕生源於亭文化的發展。宋代第壹個使亭臺文化名揚天下的是詩派。白體詩,流行於宋初50年的詩壇,流行於皇宮周圍的宮殿,或為君臣獻平安,或賞賜朝臣,因作品多為官員,貴族味濃厚,偶而有序,對仗流暢,內容豐富,詞風華麗。史稱亭詩。它的出現為亭子的誕生準備了名字。
自元朝滅宋入中原,享國90余年。元初不重視書法,壹心以蒙文為國字。但全國統壹後,多數人受漢族統治,蒙古人推不走。為了穩定國家,團結人民,當局仍然使用漢族的壹切法規和習俗。元朝中期,英宗皇帝(以《說巴德拉》聞名)和文宗皇帝(以《屠鐵木爾》聞名)喜歡中國書法。雖然他們的書法沒有成就,但對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元代對文字的要求比較寬泛,亭臺文化穩步發展,沒有突破。
明朝滅了元朝之後,漢族的統治又恢復了。針對元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在文化教育領域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同時,對高層官員和部長的考核極其嚴格。動不動就給個“法院工作人員”。明朝除了嚴刑峻法之外,還加強了對官員的考核,實行科舉制度,給士人和官員戴上精神枷鎖,使他們百依百順,老老實實為皇帝服務。科舉考試,翻開“八股文”考生的卷子,要求根據朱的註解解釋儒家“四書”的內涵,按固定模式錄取。回答者不能走樣,答題卡上的字要按照皇帝的喜好寫得恰到好處,不能有半點馬虎。這個要求就是亭體的要求,這種字體就叫亭體。明代閣式精英首先提拔了專註力強、忠心耿耿的哥倆,哥倆以楷書為主,受到當時皇帝的賞識,深得高官厚祿。因此,後來的學者和學士紛紛效仿,楷書在當時蓬勃發展。書法和“八股文”壹樣,成為生活和事業中的必備技能,也是獲得高官厚祿的必備工具。
清朝在17世紀40年代被摧毀,並被1911年的革命推翻。268年,清朝皇帝由滿族繼承,全國統壹後,管理的對象主要是漢族。清朝皇室害怕漢族起義造反,對漢族嚴加防範。它壹再推動針對漢族文人的“文字獄”,並找到各種借口加以壓制。這裏有壹個很能說明問題的案例。比如雍正年間(清世宗年間),考官提出八股文命題“魏敏芝”時,說“魏”字少於“雍”字,“直”字少於“鄭”字,是雍正砍頭,故意忤逆主,不道德,被判刑。考試時,大家都乖乖地寫“八股文”和“亭體”,不敢過線。所以清代的書法“亭體”是最時髦的,不僅皇帝、大臣如此,民間也是如此。學者、單身漢、學生都以“亭式”為典範,力求不變。在清代,書法“亭體”壹直占據主導地位。清朝實行科舉制度。最高的考試是“宮考”,通過宮考的人就是“進士”。進士分為三等,稱為“壹甲、二甲、三甲”。壹、二等學士壹般被分配到國子監工作,進入國子監的稱為“翰林”。亭子裏寫得不好的,進不了國子監。所以“亭式”又叫“院式”,文人學士只有當了院士,才能成為高官厚祿,衣錦還鄉。所以在清代,“亭體”書法是學生升官發財的階梯,不會寫亭體的人永遠是下壹代。導致清代書法死氣沈沈,長期迂回,沒有創新發展。
從“亭式”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可以看出,“亭式”是歷代帝王穩定人心、社會和統治的手段和工具。“亭式”的形成有利有弊。從古至今,眾說紛紜,爭論不休。
三、展館風格的優缺點
凡事有利有弊,亭子式也不例外。它的形成、發展和應用對中國書法也有利有弊。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優點:
壹是規範書法公文用字標準。我們知道,中國的書法在歷史上是壹種文化工具。當時大家都寫,都用,不管官方還是民間,楷書還是草書。於是,中國的書法良莠不齊,人們急需壹種工整美觀的書寫規範。亭子風格應運而生。它從“開信漂亮”的書法家中精選精品,做成規格,全面推廣。鐘石先生接著說:“從尊重規律的角度來說,定標準,定要求,有條不紊地教,學規律,更嚴格更合理地規定藝術的要求,是壹種成就。這壹成果有利於奠定良好的書法基礎,有利於規範書寫的法度和規則,有利於繼承和延續書法傳統,因此不能對櫃體式掉以輕心。應該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二是實現從毛筆到印刷業的轉變。在中國歷史上,漢字誕生後,從刀雕到毛筆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歷程。毛筆發現後,可以在竹、木、錦、紙、樹葉等上面書寫。,改變了甲骨文只能刻在甲骨上的過去。毛筆的出現也為書法的創作提供了可能,隨後出現了隸書、楷書、楷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在中國歷史上,秦漢以後,文人開始創作大型詩歌和賦。因為這些文人忙於創作,沒有時間整理和臨摹自己的文章,所以誕生了很多平庸的書法家。這些人生活在基層,過著貧困的生活。他們寫得壹手好字,以抄書抄經為生。他們促進了中國書法的發展。他們是民間藝術的能工巧匠。他們首先發現了漢字的美,創造了漢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書籍被淘汰刷新,為雕版印刷行業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我認為亭子風格有兩個主要缺點:
第壹,影響了中國書法的全面發展。在現代書法史上,關於亭體的批評很多,甚至被貶得壹無是處,是阻礙和束縛書法藝術發展創新的罪魁禍首,這種說法我並不認同,但明清強調亭體——楷書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對中國書法的發展是有危害的。眾所周知,明清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強行推行亭文化,號召全民學習亭體,書寫亭體,全民應用,形成了全國統壹,造成了書法領域百花齊放的局面,剝奪了人們對其他書法風格的熱愛,影響了中國優秀文化的整體傳承。如果沒有明清兩代的影響,今天中國的書法會更好。
二是影響特殊人才脫穎而出。明清科舉考試采用“以書取官”的標準。答案中“文筆之美是第壹要求,考生如果文筆規範,可以從普通人走向仕途。這期間,很多落魄的窮書生因為符合“美體”的要求而壹夜走紅。正如康有為所說:“馬大夫之子,有著書之能,雖不知古今,足可積財以得其所好,以學士身分侍奉、侍奉老年人。以前他是給普通人拿書,現在也是陌生人。“不努力,雖有孔墨之才,不能顯曾與史之德。妳怎麽敢問香清?所以,勝者升天,敗者墜地,輸的原因就有法可依,榮辱就合。不重吧!”(康有為《廣益舟雙編》。從上面可以看出康有為對以書取官的不滿和反感,因為他是以書取官的受害者之壹。
康有為,字長平淡,號重生。鹹豐八年生於廣東南灣,繼承阮元、包學說,完成《易洸談》(又名《書鏡》)。他是晚清最重要的書法理論專家。他的作品被廣泛引用,內容豐富,嚴謹而廣泛。縱觀中國書法史,他是壹部宏偉的著作。像康有為這樣才華橫溢的作家沒有加入翰林院。可見明清“以書取官”的標準耽誤了不少人才!
以上是我對展館風格的看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