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功巧的父親為子女創造了壹個讀書的好環境
徐功巧是我國首批自己培養的18位博士中惟壹的壹位女博士。徐功巧的父親是
個很有影響的知識分子,十年動亂中遭厄運,後在落實政策中恢復名譽。
“書籍是青年人的導師”。為了把孩子早日培養成才,父親還在功巧呀呀學語
的時候,就買了看圖說話小卡片給她看。隨後,又買了連環畫、童話集、科普畫冊……
應有盡有。單是《小學生百科全書》就有壹百多本。琳瑯滿目的書,為孩子展示了
壹個新奇的世界。功巧和哥哥們在書的海洋裏盡情邀遊,從而豐富了想像力,培養
了熱愛科學的感情,萌發了探索科學奧秘的決心。
功巧在小學讀書時,她家的小院裏養了10多只小雞。她天天對它們進行觀察。
後來小雞突然染上了疾病,壹下子都死了。功巧纏著父親追問:“小雞好好的,怎
麽壹下子都死了?”父親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特地又為她買了有關家禽飼
養和疾病防治方面的書,讓她自己從中尋找答案。
功巧在中學讀的是俄語,進大學後,為了更廣泛地掌握外國科技動態,開始下
苦功自學英語。功巧的父親精通英語,但他為了培養女兒的自學能力,並不特別加
以輔導。他仍買來不少參考書,讓功巧自己鉆研,只是在關鍵之處稍加點撥。
十年動亂中,家裏收藏的書籍都被抄走了。功巧要報考研究生,手頭資料十分
缺乏,當時她父親還未被落實政策,每月領取的生活費僅占原工資的三分之壹。在
這種情況下,要給功巧添置書籍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父親是個很堅強的人,他把家
裏每月訂閱的報紙、雜誌收集起來賣掉,用這些錢堅持給功巧買書。當徐功巧獲得
博士學位後,她自己感慨地說:“我是受父親的培養,在書堆裏成長起來的。”
壹間沒有書的屋子,正如壹個沒有窗子的房間。
——穆爾
妳應該給孩子設置個家庭圖書角,或把妳的壹兩格書架交給孩子,讓孩子把他
的圖書排列起來,這會成為孩子奔向知識海洋的碼頭。
——佚名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
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沈;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
善辯。
——培根
不怕,有爸爸在
——父愛使安徒生的童年苦中有樂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他的父親對文學感興趣,但無
固定職業,靠補鞋為生。母親是個洗衣婦。家境相當貧困。
安徒生住的小城鎮,住著不少貴族地主。他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讓孩子
和安徒生這樣的窮孩子壹起玩。有時他們還欺負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親熱愛
自己的兒子,他對安徒生說:“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們不理妳,爸爸陪妳玩。”
安徒生在外面受到欺侮,在家裏卻可以得到溫暖。
安徒生的家裏只有壹間小破房子。不過這個小房子的墻上卻掛滿了許多圖畫和
作為裝飾品的瓷器,櫥窗櫃上也擺滿了不少玩具,旁邊還有壹個擺滿書籍和歌譜的
書架,門玻璃上畫著壹幅風景畫……在孤獨的安徒生看來,他的家簡直就是壹個藝
術展覽館。
為了不讓孩子寂寞,爸爸常給他講《壹千零壹夜》上古代阿拉伯的傳統故事。
有時為了調劑壹下生活,爸爸特地給孩子念壹段丹麥有名的喜劇作家荷爾寶的劇本。
在他們的書架上,還有壹套丹麥文的莎士比亞劇集。爸爸也常常把這本集子抽出來
朗誦幾段。這些劇本裏的故事更接近現實生活,同時也更豐富多彩。
聽了這些故事,安徒生充滿了幻想,他要把這些生動的故事通過人物表演出來。
他想當個導演家,於是,他便把櫥窗上爸爸雕刻的木偶,打扮成劇中人物開始表演,
用碎布片給木偶縫制了各種不同身份的小衣服:討飯的窮人、欺壓老百姓的富人和
貴族、沒人理睬的窮小娃娃等。慢慢地,他從表演劇中人發展到現實生活,開始編
起木偶戲來。
為了擴大孩子的精神世界,爸爸媽媽經常領著安徒生到街上看那些生意人、手
藝人、店員、乞丐、坐著四輪馬車橫沖直闖的貴族地主、偽善的市長和牧師。爸爸
媽媽要求孩子研究那些人的生活習慣、快樂和悲哀。安徒生敏銳地看到,有的人裝
腔作勢。揮霍浪費,有的人辛勤勞動不得溫飽……
安徒生11歲時,父親因貧病相加死去了。經母親再三要求,他進了壹家學校。
可校長瞧不起這個窮孩子,安徒生氣得不再登這個學校的門。
安徒生帶著氣憤向母親說:“媽媽,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學本事!”“去吧,孩
子,出去興許能有好運氣!”母親很贊成孩子的決心。
到了哥本哈根,安徒生壹邊工作謀生,壹邊學習,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後來,他學著寫作,終於成為世界上有影響的童話作家。
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
——培根
妳若失去了財產——妳只失去了壹點兒,
妳若失去了榮譽——妳就丟掉了許多,
妳若失掉了勇敢——妳就把壹切都失掉了!
——歌德
對子女要有民主作風
——列寧的父親教子有方
列寧(1870—1924)出生在壹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伊裏亞?尼古拉也維
奇?烏裏揚諾夫靠半工半讀求學,後來當了省的國民教育總監。他本人並不是新社
會的改革者,但留給孩子們的卻是他的優秀品質。
伊裏亞是壹個十分公正的人。他在任教育總監期間,經常深入下去搞些調查研
究。壹次,伊裏亞到壹個學校去視察,學生們正在上作文課。他看到有個學生的作
文簿上,上次寫的作文被老師打上了大紅叉批了個零分。他拿起作文壹看,原來題
目是《今天的印象》。這位學生寫了上次伊裏亞來視察數學課的情形。他寫道:
“我發現他的‘P’音稍微有點不清楚……我就想,我是個小學生,尚且能正確地發
‘P’音,而他是個總監,是個有學問的大人物,倒不會發‘P’音。”
伊裏亞找到教員,問這是怎麽回事。教員說作文裏有對總監不夠尊敬的地方。
伊裏亞說:“這是壹篇很好的作文,語法正確。連貫,沒有絲毫虛構捏造,寫得真
實,也完全符合老師出的題目。”然後,他就給這個學生改批了“優”,並且簽上
了自己的名字。
伊裏亞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發展國民教育的事業。他經常不在家裏,壹走
就是幾個星期。但他每次回到家裏,都給孩子們講自己在外邊遇到的各種新聞,如
什麽地方辦起了新學校,同巡官、地主進行了什麽鬥爭,怎樣發展教育,怎樣克服
居民的愚昧和偏見等等。家裏添置個什麽東西,怎樣選擇職業,他都聽取孩子們的
意見。平時他讓孩子們自由地、隨便地參加大人的談話,允許提出不同意見。提得
不對,他就認真向孩子解釋;有時大人的意見有片面性,孩子的意見正確,他就當
場表揚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正是這樣壹種民主的空氣,培養了孩子們追求真理
的精神。
家裏提倡民主作風,並不意味著放棄嚴格的紀律要求孩子。
在伊裏亞家中,作息都有大體規定。比如,當大人做事的時候,小孩子即使提
前做完了作業,也不準吵鬧,以免影響別人。如果有哪個孩子不聽話,鬧得過火,
就會被領到書房裏,讓他坐在壹把漆布做的椅子上(列寧的兄弟姐妹都把這椅子叫
做“黑椅子”)作為處罰,等媽媽允許後,才讓下來,再去玩耍。
列寧從小就是在這種環境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伊裏亞的孩子都成了革命者。列寧的哥哥亞裏山大,因積極參加“民意黨”被
處死刑,死時只有21歲;姐姐安娜,是社會民主黨第壹屆莫斯科委員會委員;妹妹
奧裏咖和列寧壹樣,愛讀馬克思的書;弟弟德米特裏,是個職業醫生,因從事革命
活動曾兩次被捕;小妹妹瑪麗亞,從1899年起就成為壹個職業革命家。
家庭是文明的核心。
——威爾?杜蘭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壹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
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壹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德萊賽
治家如治國
——李光耀的教子現
新加坡內閣資政、前總理李光耀不僅是壹位受人尊敬的新加坡國家的締造者,
而且也是壹位令人尊敬的父親。
李光耀1923年出生,祖籍中國廣東省大埔縣黨溪鄉。早在他的曾祖父時,由於
生活所迫,背井離鄉移居新加坡。李光耀的夫人柯玉珠,祖籍福建同安縣,是新加
坡的著名律師。他們***有3個孩子。長子李顯龍,曾任內閣貿易和工業部長,現為政
府副總理;次子李顯揚,準將軍銜,現為新加坡電信公司總裁助理兼國內服務執行
副總裁。女兒李瑋玲是壹名兒科醫生。
李光耀教育子女有壹條重要的經驗,那就是父子之間在生活上的溝通比斥責更
重要。中國人的大多數父母都會訓斥孩子,童年時代的李光耀也曾領教過做烹飪教
師的母親所給予的這種“待遇”。母親的訓斥使他懂得怎樣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李
光耀為人父後,繼承了母親教育過他的這壹“法寶”,孩子們做錯事時,通常也是
要受到他的斥責的。但他從來不體罰孩子。
在實際生活中,與孩子多進行溝通比斥責更加重要。所以,他總是尋找各種機
會與孩子們在壹起。壹般情況下,他都和孩子壹起***進晚餐。他每年至少帶孩子們
旅行壹次,每次都有大約兩個星期的時間。當他去打高爾夫球時,也喜歡帶上他們
壹道去。
李光耀的公事很多,他很忙,但他仍抽出時間與孩子們在壹起。帶孩子去走親
戚,也是李光耀常做的壹件事,他尤其重視春節除夕的家族團聚。通過這種場合,
他讓孩子們有機會去認識家族的新成員,包括家族中新添的嬰兒,反過來也給親戚
朋友認識自己孩子的機會。李光耀認為:“有了經常聯系,大家就會相互幫助。”
近壹二十年,新加坡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李光耀卻極力主張讓孩子們養成
儉樸的生活習慣。他認為,不這樣,孩子們就會失去創造和奮鬥的動力,失去自強
自立的精神。他把那些壹味給孩子提供生活享受的父母,比作“聖誕老人”。因為
聖誕老人總是慷慨地向孩子們贈送吃的、用的和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李光耀從孫
子孫女得到的“禮遇”上看到了這種傾向。確實,孫子孫女們的生活比他小時候不
知要好上多少倍。他們有更時髦的衣服、更漂亮的鞋子、更現代化的玩具,他們擁
有他們幾乎想要得到的任何東西。因此,李光耀在接受新加坡英文《新報》記者的
采訪時表示了他的憂慮:“將來有壹天,孩子們要進入社會,不管他們是否會受雇
於人,那時候都不會再有‘聖誕老人’。他們得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他們想要得到
的東西。為了他們的長遠利益,他們從現在起就必須懂得‘壹物換壹物’的道理。”
正因為這樣,李光耀從來不輕易地送禮物給他的孫子孫女,他覺得這對他們沒有什
麽好處。
新加坡的電視業十分發達,內容也十分豐富。有人問李光耀:“妳擔心電視文
化對孩子們的影響嗎?”李光耀的看法是十分肯定的。為了不讓孫子孫女在電視機
前浪費寶貴的時間,李光耀支持小兒子李顯揚在家裏不安裝電視機的做法。當然李
光耀不敢肯定不買電視機是壹種徹底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為孫子孫女可以跑到附近
的爺爺家去看電視。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李光耀認為關鍵在於父母的行為和對孩子
的正確引導。壹方面,父母自己不要壹到晚上就坐在電視機前壹個頻道接壹個頻道
地看節目;另壹方面,當孩子們在盲目地看電視節目的時候,就應該耐心地告訴他
們,與其這麽消磨時間,不如去多讀點書。讀好書對他們有好處。為此,李光耀建
議制訂壹些相應的對策,來解決青少年漫無限制看電視的問題。比如,在孩子們應
該學習和休息的時候,新加坡的電視機構可以取消兒童節目等等。
從孩子們懂事開始,李光耀便教育他們不要依賴父母,要走自己的路。當長子
李顯龍從內閣部長升任為副總理時,人們壹直認為顯龍是父親的接班人。但李光耀
堅決反對,他說,總理這份工作不是私人財產,不能傳給兒子。果然,當李光耀隱
退時,吳作棟擔任了總理職務。李顯龍對父親的安排也毫無怨言。
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歡樂浸透在親密無間的家庭關系中。
——穆尼爾?納素夫
家庭的管理同政權的管理壹樣,粗暴的專制所要鎮壓的罪行大部分是由它本身
引起的;反之,和善的、開明的統治既免除了引起分裂的許多原因,也使情調緩和,
使犯罪的傾向減少。
——斯賓塞
要教育兒童懂得,世界畢竟不是大客廳。
——泰戈爾
壹心向上
——家族軍人氣質對華盛頓的影響
喬治?華盛頓,美利堅合眾國的創始人,美國第壹任大總統。他領導美國人民
奪取了獨立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在全世界開創了讓人民選舉總
統的先例,杜絕了因權力更替而引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美國人民尊他
為開國之父。華盛頓的成長之路與他的家族的那種軍人的氣質對他的影響有直接關
系。
華盛頓,1732年2月22日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威斯特摩蘭縣的柏溪農場。他的父
親奧古斯丁?華盛頓,是壹位嚴肅而又有豐富知識的老人。他的第壹位妻子生了四
個孩子後,患病死去;他的第二位妻子,名叫瑪麗,生了四男二女,其長子就是喬
治?華盛頓。
華盛頓的家族是英國的後裔。這個家族在向美洲大陸移民。征服印第安人的戰
爭中立過戰功,所以這個家族的後裔,總帶有某種世代相傳的軍人氣質。
華盛頓自幼聰慧異常,渴求上進,抱負不凡,具有這個家族的遺傳基因。他對
同父異母的兄長勞倫斯?華盛頓異常崇敬,渴望像哥哥勞倫斯那樣,廝殺戰場,建
立功勛。
勞倫斯15歲那年,被送往英國本土求學。22歲時,當英國與西班牙爭奪殖民地
的戰爭開始時,他就奔赴西印度群島參加了戰爭。在戰鬥中,他智勇雙全,贏得了
海軍上將弗農將軍的賞識。
兩年征戰,家書頻頻。每當接到家書,父親總是大聲宣讀那些描述海戰的驚心
動魄的情景。小喬治也總是心馳神往,激動不已,決心做壹個像哥哥那樣的軍人。
哥哥的嶽父威廉?費爾法克斯先生,是個有著各種冒險經歷。學識淵博,而又
老於世故的老人。小喬治有壹顆純真的美好心靈,他從善如流,時刻都在追求善的、
美的東西。他對這位受過歐洲上流社會文明教養的老人,推崇備至,傾慕不已。老
先生也非常喜歡聰明非凡的小喬治。他將自己非凡的經歷、種種見識,滿懷激情地
講給這位彬彬有禮而又絕頂聰明的華盛頓聽。這使他的知識豐富了,視野更加廣闊,
認識了大千世界的許多事物,懂得了許多道理。家族的那種世代相傳的軍人氣質,
潛移默化地影響華盛頓,使華盛頓從小就養成了壹心向上的好品質。
華盛頓自幼對學習和做事都非常認真。當村子裏的學校簡單的教學內容滿足不
了他渴求知識的強烈願望時,父親及時地選擇了壹所較好的學校。不久,他對這裏
的英文教法和算學技能又感到乏味了。盡管如此,他對於功課和作業,都是壹絲不
茍地去完成。
華盛頓11歲的時候,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對他說:孩子,不要靠父親留下的微
薄遺產,應該用自己的力量去開拓壹條康莊大道。
美國是壹個重視商業貿易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裏,從不歧視商人,賤視商業貿
易。當中國的兒童還在哼哼卿卿苦讀四書、五經,熱衷於在科舉的羊腸小路上擁擠
時,而華盛頓卻在父輩的支持下專心致誌地研究無限廣闊的商業貿易。他在13歲之
前,就已經能把商業文件、法律文件、匯票、期票、債券等的寫作格式,整整齊齊
地抄錄成冊。他還靠早期自學,學會了律師們起草文稿的技能,養成了像壹個精明
的商人那樣隨時記賬的習慣和技能。這對他後來測量土地、管理莊園,乃至處理軍
國要事,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華盛頓15歲那年,產生了壹段充滿朦朧意識、頗具羅曼蒂克的早戀。他迷戀上
壹位被稱為“低寒美人”的姑娘。那是壹次在費爾法克斯家裏舉行的舞會上,這位
柔情如水、比他年長的姑娘,使華盛頓壹見鐘情,難以自已。她那湖水般清澈的藍
眼睛,旋轉起來細腰如束的腰肢,她的壹顰壹笑,壹舉壹動,都使這個少年蕩魂動
魄。華盛頓痛苦地失眠了。然而,他是位行為拘謹。處處遵循守則的少年,他不能
夠沖破自立的行為規範。他保持了令人壓抑的沈默,從早戀中解脫出來。
隨著與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尖銳,華盛頓為爭取國家獨立,投身於美國獨立戰爭。
開始,華盛頓被推選為聯邦陸軍總司令。在他指揮美國軍隊的7年中,有失利,也有
勝利,他的家族不為他的失利而氣餒,也不為他的勝利而陶醉,鼓勵他再接再厲打
勝仗。
1784年,華盛頓卸下戎裝,離開部隊。1789年4月當選為美國總統。
家庭是社會的壹個天然的基層細胞,人類美好的生活在這裏實現,人類勝利的
力量在這裏滋長,兒童在這裏生活著,生長著,——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樂。
——馬卡連柯
立誌?求學
誌向是所有行動借以滋長的胚種。“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壹個
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發展得越快。
對學齡兒童來說,教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麽?當以立誌。如何實現自己的誌向,
當以求學。知識猶如人體的血液壹樣寶貴,求學者要有“鐵杵磨成針”的精神,楔
而不舍,才能成功。
鐵桿磨成針
——在父親指導下,李白從小立誌成才
李白(701—762)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之壹。他之所以能“開口成文,揮
翰霞散”,寫出數以千計為人民傳誦的詩篇,主要是他長期刻苦學習勤奮鉆研的結
果。當然,與家教也是不無關系的。
李白的父親是個很有文學修養的人。李白剛剛懂事的時候,有壹次聽到父親在
書房裏朗讀《子虛賦》,那優美動聽的文詞,使李白人迷人神。開始,父親以為他
聽不懂,後來父親發現每當他朗讀詩文的時候,李白便到父親跟前,眼睛盯著父親,
認真聆聽。有時竟隨著父親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歡。於是,父親便留他在書房裏壹塊
學習,壹塊朗誦。幼時的李白幾乎每天都是在書房裏度過的。
在父親的教育下,李白“五歲誦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
歲觀百家”(指諸子百家的各類書籍),十五歲開始學寫文章和詩歌。他最早寫的
《惜余春賦》、《明堂賦》、《大獵賦》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視。
李白的進取精神特別強,他甚至有超過司馬相如的抱負。為了使自己成為壹個
有學問的人,他下了很大決心,同壹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裏去,專心攻
讀,博覽群書,鉆研詩文書法。他在青城山,壹連苦讀了好幾個年頭,都不曾進城
去閑逛壹次。
但是,少年時的李白,在學業上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動搖的。他在四川眉州象耳
山讀書的時候,壹度對學習的艱苦和緊張適應不了,曾想中途放棄學業,做壹個自
由自在、隨意飄遊的浪子。壹天,他離開象耳山,正走到山下小河邊時,遇見壹位
頭發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河邊磨鐵杵。李白好生奇怪,走上前去問大娘幹什麽。
武大娘指著鐵柞說:“我要把它磨成針。”李白以為老大娘在拿他開心,不相信老
大娘的話,問道;“這麽粗的壹根鐵杵,能把它磨成針嗎?”老大娘意味深長地對
李白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聽了心裏不覺壹怔,頓時感慨萬分,
獨自壹人在河邊沈思了很久,從中得到極大的啟發。於是,他又堅定地往山裏走去,
決心繼續歸山終業。
從此,“鐵杵磨成針”成了李白的座右銘。他始終以這種精神來要求自己“讀
破萬卷書”。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後來做的詩,都能達到有如信手拈來、妙語天成
的程度。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勤能補拙是良訓,壹分辛勞壹分才。
——華羅庚
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壹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
棗或走馬現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
業無高卑誌當堅
——北宋詩人張耒吟詩教子
北宋詩人張耒(1054—1114),13歲就能吟詩作對。17歲寫了當時膾炙人口的
《函關賦》。少年時,他就學於蘇軾,頗得東坡居士的賞識。20歲中進士,歷任秘
書省正字、著作郎、史館檢校、起居舍人等官職。他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還
寫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作。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為了教育兒子張(禾巨)、
張稭,以賣燒餅的鄰居為榜樣,專門寫了壹首七言詩。
張耒的鄰居是位賣燒餅的。他仔細觀察賣燒餅人的苦難生活:賣餅人每日五更
起床,沿街叫賣,哪怕是刮風下雨、天寒地凍也不間斷。久而久之賣餅人的艱辛深
深感動了詩人。他想,業過三百,行超三千,不論幹什麽,只要立誌求遠,不懈地
努力,終究會成功的。為了教育兒子,學習賣餅人不畏艱難的品質,他寫下了誠兒
詩: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壹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誌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詩的大意是:月亮已經西沈,城頭上積起了壹層厚厚的白霜。五更剛過天未明,
賣餅人手捧餅盤走出家門,沿街叫賣。這時,大街小巷不見行人,而利箭似的刺骨
寒風吹著賣餅人和他的餅盤。此時,他擔心的倒不是自己身上衣薄寒冷,而是怕寒
風吹涼燒餅賣不出去。壹個有誌氣的人,不管自己從事的職業是高貴還是低下的,
要想達到目的就要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毅力,決不能遊手好閑、貪圖安逸。
對孩子來說,範例之重要超乎批評。
——朱貝爾
誌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王勃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誌。
——呂坤
立誌是壹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誌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壹定的規
律。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
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個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妳的努力結果……
——巴斯德要成就壹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
——列寧
好男兒誌在四方
——在母親支持下,徐霞客遊遍祖國萬裏山河
徐霞客(1586—1641)出生在江蘇江陰的壹個沒落世家。家境雖然已經衰微,
但是家中藏書卻不少。尤其幸運的是,徐霞客有壹位很好的母親。母親思想開朗,
勤勞賢良,知書知禮,富有理想。全家的經濟掌持和對子女的教育,都落在她壹個
人身上。
徐霞客幼小的時候就開始聽母親講歷史故事,講為人的道理,激起了他求知探
奇的強烈願望。壹次,母親講《左傳》,講到“民生於勤,勤則不匱”的句子時,
徐霞客說:“媽媽,我知道這其中的意思。”“說說看,看妳理解得怎麽樣?”徐
霞客解釋說:“這是說,壹個人無論織布、讀書和做其他事情,最重要的是勤快,
只要勤快,就什麽都不會缺少的。”母親聽後滿意地笑了。
從此,徐霞客除了吃飯時間,幾乎都在父親的書房裏精心讀書。他讀完整架整
櫃的書籍後,又把那些心裏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
籍,集中起來,反復閱讀。進了私塾以後,他還經常把這些書揣在身邊。他覺得從
這些書裏能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可以了解民族的歷史,使人心胸開闊,產生力量。
後來,他決定放棄科舉,絕於仕途,準備遍遊祖國的山川。
恰在這時,霞客的父親去世了,身邊只有壹位年老的母親,他實現宏願的決心
有些躊躇。母親了解到兒子的心意,便鼓勵說:“孩子呀,身為男子漢,應該誌在
四方,不能為了家庭的緣故而放棄自己的誌願,像壹只因在籬笆裏的小雞,套在車
轅上的小馬狗。”為了激勵兒子,母親還親手為兒子趕做了壹頂“遠遊帽”,讓他
戴著踏上了征途。
開始,霞客出遊大都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