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作者在熙寧九年(1076)宋神宗中秋節時所作,反映了作者復雜矛盾的思想感情。壹方面說明作者有很大的政治野心。雖然他41歲,在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滿,但他仍然對現實和理想充滿信心。另壹方面,由於政治上的失意,理想無法實現,才能無法施展,於是對現實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滋生了消極的逃避世界的思想和感情。然而,貫穿全詩的是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此詞第壹句雖用了李白的詩,但風度翩翩,韻味十足。人間天堂,連接情感脈絡。然後以浪漫瑰麗的想象,集中描寫了自己與朝廷的微妙關系,突出了“去”與“留”的矛盾。我居然寫到中秋,寫到對月亮的向往,從憤懣轉為透徹的語言,可見作者心胸開闊,不受環境約束。“希望”二字釋放了所有的憂慮,只是用善良守護了我的生命,並借明月寄相思鼓勵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