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壹才女”的美譽。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壹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壹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後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的作品壹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須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壹幟,從而對辛棄疾、陸遊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贊揚。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壹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壹面。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壹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了壹個女**國的光輝典範,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著作,但久已不傳。現存詩文集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聲聲慢》、《壹剪梅》、《如夢令》、《醉花陰》、《武陵春》、《夏日絕句》等。
2名垂千古——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 蔡文姬壹生完成了《續漢書》四百卷,填補了《漢書》殘缺的空白,她留下了蕩氣回腸、動人心魄《胡笳十八拍》與中國詩歌史上第壹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悲憤詩》。 她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誌與父親壹起續修漢書,留名青史。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她初嫁於衛仲道,後因無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生育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壹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蔡文姬的壹生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不能兩全。
曹操將蔡文姬贖回來後,將她嫁給董祀。而後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給董祀求情。當時曹操正在宴請公卿名士,對滿堂賓客說:“蔡邕的女兒在外面,今天讓大家見壹見。”蔡琰披散著頭發光著腳,叩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滿堂賓客都為之動容。但曹操卻說:“可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怎麽辦?”蔡琰說:“妳馬廄裏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壹匹快馬來拯救壹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終於被蔡文姬感動,赦免了董祀。 蔡文姬非常有才氣,是歷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壹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壹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文姬亦擅長書法,其文筆宋刻《淳化閣帖》有收錄。蔡文姬壹生,特別是歸漢後,繼承父親的遺誌,撰寫了《續後漢書》,對祖國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3史筆千秋——班昭 班昭壹名姬,字惠班。漢族,扶風安陵(今陜西鹹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與班超之妹,博學高才,嫁同郡曹壽,早寡。兄班固著《漢書》,八表及《天文誌》遺稿散亂,未竟而卒,班昭繼承遺誌,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誌〈天文誌〉,《漢書》遂成。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gū)。善賦頌,作《東征賦》、《女誡》。班昭為中國第壹個女歷史學家。
班昭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後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班昭是壹位博學多才,品德俱優的中國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學家,也是位文學家,還是位政治家。《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誌《天文誌》,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 作為第壹位女史學家和文學家,班昭名留青史,光照人間。
4多才風雅——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又稱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詩人、皇妃。陜州陜縣(今屬河南三門峽)人,上官儀孫女,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在此期間主持風雅,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壹時詞臣多集其門,《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710年,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發動唐隆政變,與韋後同時被殺。 上官婉兒壹生跌宕起伏,與武後、中宗相始終。其門第高貴,卻身世坎坷。出生當年,祖父上官儀因議論武後的廢立而獲罪被殺,其父庭芝從死,婉兒隨母配入掖庭。上官婉兒天資聰敏,少年時代就在宮廷脫穎而出,《景龍文館記》記載:(婉兒)年十四,聰達敏識,才華無比。天後聞而試之,援筆立成,皆如宿構。上官婉兒不僅有文詞,而且明**吏事,逐漸獲得了武則天的信任,得以參與奏章的批復和政令的擬定,成為武周王朝的政治核心。“兩朝專美”壹詞形容上官婉兒在武後和中宗朝的顯赫地位,實不為過。後被李隆基所殺。
在七、八世紀之交,作為初唐宮廷詩歌的發揚光大者和終結者的上官婉兒,比普通的詩歌作者更能體驗到時代**,故能最終超越乃祖創制的“上官體”,在“采麗日新”的基礎上,註入剛健之氣和開闊之境,促成了唐代詩歌從初唐宮廷詩到盛唐之音的轉變,從而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上官婉兒以壹介女流,影響壹代文風,這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很少見的。 婉兒雖為失敗者卻得到了不少同情,死去的第二年就恢復了上官昭容的身份,而且被追謚為“惠文”。李隆基即位後還念其文才廣征她的作品,編成文集二十卷,壹代曠世才女,不至於湮沒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