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註解: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起。 磨洗:磨光洗凈。 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指火燒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壹座樓臺,樓頂裏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壹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壹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詩意: 壹支折斷了的鐵戟沈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壹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為周瑜勝利於僥幸,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嘆。有情有致。 此詩的開頭卻只從壹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壹只與古代戰爭有聯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嘆。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壹樣沈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於發現了這只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壹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壹場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重大戰鬥,英雄雲集,何等壯偉。“認前朝”又進壹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二句論史抒懷作了鋪墊。全詩最精彩的,當然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是議論。“認前朝”,本來可以寫對這場戰爭的回顧,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緬懷,不是描述,也不是壹般的歷史評價,而是直接的對歷史結局提出自己的評判。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壹方——曹操提出了有異於史家的評價。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他在壹個更高的層次觀察、思考著歷史,頓使詩歌平添壹種更上壹層樓的氣概。不直言戰爭之勝敗,而說“銅雀春深鎖二喬”。用壹“鎖”字,重臺密閣,更加重了藏嬌之意。試想英雄如曹操者,於橫掃天下勝利之後,擁江東二喬於銅雀臺,弦歌艷舞,以享受纏綿之春色,當是何種得意氣概。寫設想中的東吳敗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塗炭之類,而拈出“二喬”入魏以暗喻,同樣把東吳領袖人物之風流儒雅的風神傳遞出來了。但是杜牧之寫史論,除了為表現出非凡的見識,還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壹展。它似乎又還有壹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壹種逼人的英氣。 (2)《短歌行》——曹操 青青子衿,幽幽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赤壁為曹操壹氣打完官渡,決心拿下赤壁,攻入柴桑(今九江)。 曹操率兵80萬之多,卻被不敵東吳3萬水兵,其原因有三: 壹、曹操之兵水土不服(天氣有關); 二、完全是烏合之眾,老弱病殘(也有精銳之師)但都不懂水; 三、有孔明(諸葛亮)、公瑾(周瑜)之策,以曹操兵力的二十七分之壹潰之。 解析“赤壁之戰”到底為了誰而戰?曹操就為壹個女人打過壹次仗,是平袁紹那次,為了得到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可後來甄氏讓曹丕給娶了。而電影中只是別人隨口那麽壹說而已,當時曹操並沒有承認他是為了壹個女人打仗,想象曹操最愛的也不是女人,他又不是紈絝子弟,他最愛的是才子,他明明就是十分愛才子的,要說他是為了劉備身邊的猛將和才子打這場仗,我還可以接受,要說他為了小喬,我是不會信的。因為小喬畢竟是壹個女人,就算她再漂亮,曹操也不會用那麽多軍人的生命來換。 (3)《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4)《滿江紅赤壁懷古》 戴復古(宋) 赤壁磯頭,壹番過、壹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壹鼓困曹瞞,今如許。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 (5)《赤壁歌送別》 李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6)詠赤壁——王周(唐) 帳前斫案決大計,赤壁火船燒戰旗。 若使曹瞞忠漢室,周郎焉敢破王師。 (7)悠悠赤壁 ——杜 甫(唐)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蒼梧。 帝子留遺憾,曹分屈壯圖。 (8)過赤壁偶成佳句 明 ·王奉 (壹) 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奸雄不自量。 (二) 孟德雄心瞰啖吳,皇天未肯遂***圖。 水軍八十萬東下,赤壁山前壹火無。 (9)古戰場赤壁感懷 明 ·方逢時 危磯絕峭倚清江,人道曹劉舊戰場。 往事已隨寒浪滅,遺蹤惟有暮山長。 雲霞尚帶當年赤,蘆荻空余落日黃。 欲吊英雄千古憾,漁歌聲裏又斜陽。 (10)赤壁山 ——明 ·龍仁夫 踣呂摧袁虎視眈,阿瞞氣勢展江南。 磯頭壹霎東風轉,天下江山自此三。 (11)赤壁石刻元 ·朱楨 赤壁之山上摩空, 三江之波浩無窮。 峭壁窮峙江流東, 當年麈戰乘東風。 百萬北走無曹公, 鼎立已成煙焰中。 大書石上莓苔封, 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 江山如日還英雄。 (12)登赤壁山 ——明·魏 裳 江南江北晝陰陰,指點前朝感慨深。 夾岸寒濤喧赤壁,空原野燒隔烏林。 山種已沒三分跡,天地仍含百戰心。 擊楫中流回首處,荒煙滿樹夕陽沈。 (13)拜縑—— 明·任喬年 先生羽扇獨從容,百萬魔消壹劍風。 欲識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 (14)赤壁懷古 ——清·曹雪芹 赤壁沈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載空舟。 喧闐壹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遊。 (15)握瑾懷瑜——楊易 巴丘琴殤魂慰兄,羽扇美酒兩相擁。 義會總角舉秣陵,佳配霓裳笑江東。 水觸三江破樓船,火燒赤壁隳艨艟。 問天再借五百年,兩分天下與爭雄! (16)赤壁——趙翼 依然形勝扼荊襄,赤壁山前故壘長。 烏鵲南飛無魏地,大江東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分三國,壹片山河百戰場。 今日經過已陳跡,月明漁父唱滄浪。
請采納 壹二э④⑤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