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甲寫過壹首詩《艷陽天》:“雨前先看花,雨後葉底無花。蜜蜂蝴蝶飛過墻頭,卻嫌春色在鄰居家。”王安石把“飛進”改成了“紛紛飛來”,因為只有忙碌的蝴蝶輪廓的靈動之筆,才能真正感受到晚春雨後的獨特美。
3.王安石《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中的“綠”字
以前是:時間,時間,時間,時間,時間,時間!最後改成了“綠色”
與王安石同時代的詩人宋祁,也在他的小說《玉樓春》中反復錘煉“紅杏枝頭春聒噪”這句話,將“聒噪”壹詞幾經修改,由“強”到“壯”,最後提煉為“聒噪”,使這個詞充滿光彩,在文壇上留下了壹代又壹代的佳話。阿清詩人劉公庸對宋祁詞中的雅詞贊不絕口,劉贊說:“吵字無與倫比。".
4.“雲破月作影”(宋·張喜安《仙女》)。這個詞意義缺,意義滿。“雲、月、花、影”四個字描述三物四景,中間用“破、來、得”四個字描述三個連續的走向:雲“破”月“來”,月“來”花“影”,花“影”引出“得”字和“得”字。就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上,雲開得亮堂堂,風在玩花,構成了壹幅美麗而朦朧的畫面,將雲、月、花擬人化,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也讓寧靜的畫面飛了起來。
“風中老鶯鶯,雨裏梅子”(宋代周邦彥《曼方婷》)。我們古人習慣靈活用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做動詞,壹寫就形象生動。我想,黃嘴雛鳥從昂著頭長大到吃食,再到展翅離巢,不是壹天兩天的事。用各種形式對待其母鳥的辛苦,時間久了,最後也只是壹個“老”字。...
5.相傳蘇東坡有壹個聰明的姐姐,蘇小妹,她的詩在東坡之上。有壹次,姐姐給弟弟做了壹個測試,讓他在“清風柳”和“明月梅花”後面加壹個詞,表達他詩意的眼神。蘇東坡不假思索地開了口:第壹句加“搖”,第二句加“映”,即“清風搖柳,明月映梅花。”沒想到,蘇小妹對此不屑壹顧,稱之為“劣等品”。蘇東坡仔細壹想,又加了兩句:“清風舞細柳,月色藏梅花。”小姐姐笑著說:“不錯,但還是不上檔次。”東坡啞口無言。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清風助柳,梅花敗在明月。”東坡背誦默想後,不禁驚嘆。“微風”是緩慢的。如果說有什麽的話,“細長柳”是沒有動態的。只有“福”字才能形象地形容清風徐來、柳柳枝的柔美,適合“輕”“細”,和諧自然。“福”字又將風擬人化,給人壹種柔和的感覺。東坡的“抖”和“舞”要適當搭配“大風”。下壹句加“映”沒有朦朧美,“隱”也不合適。既然安靜的月亮已經充滿了大地,梅花在白天自然就不那麽顯眼了。在月光下,它會黯然失色。就這樣,壹個“失”字勾勒出了月色與梅花相互交融的景象。有了這個詞,句子就充滿了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