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甲午戰爭中第壹個殉難的人,他本可以逃脫卻死於血戰。死後,他的骨頭很難找到?

甲午戰爭中第壹個殉難的人,他本可以逃脫卻死於血戰。死後,他的骨頭很難找到?

1849(光緒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甲午戰爭爆發,這是近代中日之間的第壹次戰爭。從此,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是中日正式宣戰後兩軍的第壹次大規模會戰。左是清朝第壹位在這場戰役中英勇殺敵、為國捐軀的高級將領。其忠於國家、不畏強權、熱愛和平的高尚品格,將永遠銘記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

左(1837 -1894)字官亭,山東費縣(今平邑縣壹鎮)人,回族。他是甲午中日甲午戰爭前的清朝高級陸軍將領,官銜是“廣東省高州鎮登記知府兼首席兵將軍”(清光緒《費縣誌》)。

道光十七年九月十九日(1837,10,18),左出生在壹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失去了童年。三兄弟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流浪,然後參軍,開始了軍旅生涯。寶賢、先後陣亡,左英勇善戰,戰功卓著。清廷先後將武功金牌頒給白玉齡的管子、白玉齡的手指、他的荷包,並給他起了“肯色巴圖魯”(滿語,即“好孩子”)的勇名,身穿黃襖,頭戴高帽,享受華淩的目光。從那時起,從普通士兵做起的左被“提拔”為政府官員。

當時的左,“飛兵沖進,東蕩西決”,“沖鋒陷陣,勇往直前”,“屢戰屢捷”,壹心要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

在近40年的軍旅生涯中,他逐漸認識到中國的國力早已落後於西方列強,他也不再堅持“野蠻人在中國”。根據中國歷代把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作為主要威脅的事實,左提出了“古人只在陸地上,現在也在海上”的觀點,並指出:“自通商之初,就開了藩籬,東北海由朝鮮屏蔽。登登、清萊、山東三郡凸出海外,海面不足二百裏,宜重點守衛,作為吉之輔翼。”江蘇吳淞、浙江舟山、福建廈臺、廣東虎門應由閆冰堅守。當它從海上進入河流時,它將返回浮山和狼山。”並進壹步指出“修習海師者,誠於察識之才,收於麾下,認真修行”,則“海中萬裏,固於金湯”(左《為時政之對策》)。為此,他還十分重視軍隊的軍事訓練,認為養兵之道在於訓練。

甲午戰爭爆發前,李氏朝鮮王朝無力鎮壓南方全羅道地區的“東雪黨起義”。國王向清政府遞交國書,邀請清軍入朝協助鎮壓。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調兵遣將符合中朝兩國的政治需要和國家利益,是正義之舉。另壹方面,日本在未經朝鮮“同意”的情況下,以“保護朝鮮華僑”為借口,派遣陸海軍進入朝鮮領土,這是“藐視”朝鮮主權的野蠻行為。

1894年初,日本海軍在華北崖山灣口豐田西南偷襲清軍運兵船,擊斃南朝鮮官兵800余人。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很快席卷整個朝鮮半島。

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軍隊的作戰能力受到嚴重影響,落後的武器裝備使得清軍在與日軍的戰鬥中開局不利。同年4月,日軍攻占朝鮮中部戰略要地,5月中旬,又在京都首爾攻下。

到8月底,除韓國南部的羅州、大田、龜井外,部分地方被中朝“占領”,日軍將目光瞄準了朝鮮北部重鎮平壤。9月初,清軍主力葉誌超和左在同壹指揮下抵達平壤,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

但攜帶大量精良火器的日軍很快追上來,從成川、南浦圍攻平壤。

對於當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很多學者認為清軍弱,日軍強,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情況正好相反。井上清的《日本史》載有:

戰爭期間,日本動員了陸軍7個師團約12萬兵力,海軍軍艦28艘,約5.7萬噸,魚雷艇4艘。清政府有30萬步兵(包括炮兵)和騎兵。加上戰後新組建的部隊,據說* * *有60萬人,但推測其兵力比日本少。海軍派出了25艘戰艦,包括兩艘巨型鋼船。雖然他們的總噸位和火力都超過了日本海軍,但由於船只新舊尺寸的不壹致,他們作為壹支艦隊缺乏平衡和團結。

總之,清政府的陸海軍在軍隊數量上超過了日本,但在質量上明顯不如日本。在清政府的軍隊中,由於將領的地方割據,軍隊的裝備和編制混亂,指揮系統不統壹。部隊多由軍閥控制,士兵訓練質量低下,指揮官幼稚無能,反映了清朝政治社會制度的封建性質。相反,日本政治上強大統壹,完全可以成功動員民眾參戰。軍隊組織嚴密,上下壹致,訓練有素。……

由於清政府無意作戰,整個戰爭期間,包括占領臺灣省在內,日軍死亡17041人,其中死於痢疾等疾病的有11894人,死亡人數只有5147人。從這壹點我們也可以知道,幾乎沒有激烈的戰爭(日本1868內戰中,新政府的兵力約為12萬人,死亡約3600人,受傷約3800人。與此相比,我們也可以確定日清戰爭的程度)。

但這只是日方的說法,難以令人信服。

面對優勢日軍,清軍總司令葉誌超致電李鴻章:現在平壤只有壹萬人,急需籌款。李鴻章回電:“募資募資”已經不行了。葉誌超召集將領們“商量”說:“敵人大獲全勝,鋒芒畢露。我軍彈藥不齊,地形不熟。不如全隊暫退漳州,養精蓄銳,以備後招。”

左當即反對道:“敵軍長驅直入,只敢調兵遣將,不敢窺探中原。朝廷設機養兵,每年花費數十萬,就是今天的耳朵。如果不戰而退,為什麽要替朝鮮報國?君子建業立功,壹舉!失敗了就直言不諱。”並請求葉誌超和將軍們“齊心協力,* * *助時勢”。左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地打動了將軍們。

於是,葉誌超各部7000多名戰士組成了“敢死”隊,尋找機會殺敵。9月9日,“敢死隊”抵達中和。因為已經是晚上了,他們就地紮營。半夜“日軍趁夜劫營,所部皆驚。”清兵很難分辨。“他們互相攻擊,互相殘殺,壹會兒混打,壹會兒帶傷,壹會兒殺。”而左的部,因其每日治軍嚴格,“惟惜軍之珍貴也”

14日,日軍完全包圍了平壤。戰爭邊緣,葉誌超還是用了同樣的陳詞濫調:“平壤的部隊太單壹了,無法抵抗”。左大怒,反駁道:“吃貴在盡力。敵兵到了,只有打死他”,“力不從心,義不可動搖”,“晚輩若惜死,可自去,此城是我墳!”

據《清史傳》記載,左回站後,立即傳信給和東北三省訓練部長安定:“目前敵軍連續數日浴血奮戰,承川數千賊已於今日順利出逃,後路已斷。輜重在途中,急得不得了。”

第二天淩晨,日軍發起總攻。島義正率領第九旅攻擊城東南方,葉筋道觀率領第五師攻擊城西南方。貝利·尚文率領朔寧和元山兩隊進攻北方。

左、、魏等率部英勇殺敵,視死如歸。

日軍發動的三路總攻中,烈部尚文帶兵最多,有7800多人,是左軍的5倍

淩晨4時,碩寧支隊向牡丹臺外的東、中基地發起攻擊,元山支隊向西基地內外發起攻擊。

6點鐘,戰鬥進入白熱化。為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左軍主動出擊,用排炮突擊。誰知日軍連發霰彈槍,全部犧牲。日軍趁機內外猛攻西部基地,最終占領。

而在東基重兵的50多名左軍,與日軍肉搏,全部壯烈犧牲。在中間壘上的左軍在兩個小時後不得不撤退。但是,這樣壹來,牡丹臺就完全在日軍炮火的射程之內了。

左忙命士兵加強工事,調來克虜伯炮等火器支援。8點20分左右,日軍連發3發彈片擊中牡丹臺外域,城墻倒塌。十分鐘後,牡丹亭被占領,左率領他的部隊到宣武門。

日軍迅速將大炮移至牡丹臺,居高臨下地猛攻宣武門。由於缺乏彈藥和援助,左深知戰局不可逆轉,於是回到軍營,按照伊斯蘭教規沐浴,穿上皇家黃馬褂和珊瑚頂,匆匆回到城樓繼續指揮士兵作戰。警衛看到老爺穿成這樣會引起日軍的註意,就上前勸阻。

左曰:“吾穿禦衣,欲兵先識吾,吾願為此而死!我為什麽要怕敵人的註意?”

這時,壹顆流彈正好擊中左的腿。他忍著劇痛,親自向日軍開槍。楊建春和許禹生看到他的腿在流血,他們害怕他的目標很明顯,然後他們建議他進城避難。左怒吼壹聲,推開他們,硬是撐不住地面。突然,壹把散彈槍打中了他的左前額,接著又有壹把打中了他的左胸。左終於倒在了地上,但他仍然指揮著這場戰鬥。

人們趕緊把左擡到大門口,他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楊建春抱著屍體沖出玄武門。日軍入城後,楊建春和左的屍體下落不明。

宣武門失陷,左被殺,葉誌超驚恐萬分。下午4點,在大門口、靜海門、大觀門等處掛白旗。請投降。當晚,葉誌超率殘部逃出平壤,但日軍早已名正言順。據姚希光《東方軍事與援朝略》記載,撤退的清軍到日軍伏擊圈時,遭到日軍槍炮轟擊,我因部隊潰敗無法脫身。為了躲避槍林彈雨,團得越緊,死的人就越多,受傷的士兵躺著壹動不動,乞求死亡,哀號之聲慘不忍睹。

清軍傷亡慘重。據川崎三郎太《日清陸戰史》記載,僅在城西姬子陵下200至300米之間,清軍“屍山遍野,路被埋,溪被染紅。在最密集的地方,50米之內,埋了120具屍體,殺了30匹馬。”清軍被日軍伏擊,被馬騰互相踐踏,總共有2000多人死亡,500多人被俘。

葉誌超更加驚恐,戰火從朝鮮蔓延到中國。

光緒二十年(1894),左殉難的消息傳到北京。光緒皇帝謚號他為“少寶太子”,謚號“鐘莊”,後又加他為“馬背上的校尉,雲起上的校尉”。下令順天府國子監和史靜文同博物館將其事跡送交國史館立傳,並召集左生前工作的省份為其立祠。光緒二十三年(1897),山東巡撫奉命在左故裏山東益州費縣地方村西二裏修建方頂衣冠冢。

為此,愛國詩人黃遵憲義憤填膺地寫下了《為平壤悲傷》,他在其中寫道:“骨肉飛升飛血,翠鶴望城頭,馬裹慌,天跳悲啼”,表達了全國人民對這位愛國將領的敬仰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