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時通稱“詩”或“詩三百”,漢代被奉為經典,稱作《詩經》。《詩經》根據音樂的不同,全書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是我國詩歌的光輝典範。“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方法更給後代以巨大影響,是形成中國詩歌特色的要素之壹。
《氓》
1.《氓》選自《詩經?衛風》,屬棄婦詩,即棄婦的怨詩。也可視為敘事詩。
2.氓:民。詩中指棄婦過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於頓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理解識記下列詩句:(1)反映當時的婚姻習俗:“爾蔔爾筮,體無咎言”。(根據蔔筮的卦象,沒有不吉利的言辭)(2)具有告誠意味的詩句是“於嗟鳩兮,無食桑葚”。(3)表現女主人公婚後辛勤操勞的詩句是“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沒有壹日不如此)(4)表現女主人公被棄後絕決之情的詩句是“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夫婦***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總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歡樂。
4.《氓》的思想:反映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對女子的壓迫與損害。
5.分析《氓》的比興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兩人之間感情的前後變化;用“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沈湎於愛情;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沒有邊際,這些比喻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環境,富有生活氣息。(簡或選)
《君子於役》選自《詩經。王風》,是壹首思婦詩,寫壹位農家婦女對久役在外、不知歸期的丈夫的深切懷念。言情寫景,真實純樸。君子:這裏指丈夫。
《將仲子》
1.選自《詩經。鄭風》,是壹首愛情詩,寫壹位少女勸告她的戀人不要翻墻越院與她相會,因為害怕父母、兄長的責罵,也怕旁人的閑言碎語。
2.這首詩用女子的第壹人稱口吻來寫,生動地展示了她內心激烈的矛盾沖突。
《碩鼠》
1.選自《詩經。魏風》,揭露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同時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熱烈向往。
2.詩篇整體運用借喻手法。“碩鼠”壹詞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即是借喻。詩篇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會理想的傾向。詩中“樂土”“樂國”“樂郊”即是理想之地。
《蒹葭》
1.選自《詩經。秦風》,是壹首懷念情人的戀歌。全詩重章疊句,壹唱三嘆的結構形式,使感情的抒寫不斷深化。
2.詩的情感內容即對“伊人”追求的癡迷執著與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悵相互交織。(1)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2)“白露為霜”“白露未曦”“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時間的推移。主人公長時間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簡或選)
3.“所謂伊人,在水壹方”堪稱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對象,求索艱難。
5.“蒹葭蒼蒼”等景物描寫詩句對顯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淒清氣氛。(2)為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提供特定的背景,被歷代認為是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簡)
6.詩的起興手法及作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借景物蘆葦起興,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幹涸的過程,表現了時間的推移。(簡或選)
7.詩在結構上有何特點及藝術效果:(1)采用重章疊句。(2)其壹唱三嘆的藝術效果。①—唱三嘆,表現抒情主人公豐富的感情。②表示時間推移。⑧表現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簡)
屈原
1.名平,字原,戰國後期楚國人。
2.我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階段的標誌性作品:《楚辭》。漢代劉向曾輯錄屈原和其他楚辭作家的作品為《楚辭》壹書。現存最早的楚辭註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
《湘夫人》
1.選自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編而成的組詩《九歌》,寫湘君(抒情主人公,對湘夫人的期盼與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是描寫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國殤》
1.是《九歌》中的壹篇。“國殤”的意思是祭祀為國犧牲的將士,並以此感召楚國人民同仇敵愾,雪洗國恥。
2.本篇主題及意圖:祭祀為國犧牲的將士。詩中不但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精神,而且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簡)
3.《國殤》為何從敵勝我敗著筆:(1)這是現實情況的反映。戰國時期秦楚交戰,楚國往往失敗,反映楚國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2)屈原寫《國殤》是為了激勵楚國人前仆後繼,抗擊敵人,發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簡)
《哀郢》
1.《九章》中的壹篇。郢是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寫作背景有兩種說法最流行:(1)王逸《楚辭章句》認為是屈原被流放時作。(2)王夫之《楚辭通釋》認為,屈原為哀郢都被秦將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達地點的詩句是“當陵陽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陽”在今安徽省。
4.詩中符合屈原所寫流亡過程順序的詩句有“出國門而軫懷兮”“顧龍門而不見”“上洞庭而下江”“當陵陽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憂國憂民的悲憤,又有委屈沈淪的淒愴,言辭質直激切。(簡或選)
7.詩中對比手法的詩句有:“外承歡之汋汋兮,諶荏弱而難持”、“憎慍倫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眾踥碟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用何種手法反映楚國怎樣的現實:(1)君王痛恨忠賢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歡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鉆營,賢者越來越被疏遠。(2)忠奸善惡,對比鮮明,揭露了當時楚國小人當道、君子失信的現實。(簡)
8“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種手法,反映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現對故都家園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簡或選)
《離騷》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長的壹首抒情詩。篇名《離騷》,班固釋為遭受憂患;王逸認為是指離別的憂愁。
2.《離騷》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註意。象征由《詩經》中的比興發展而來,將創作藝術推進壹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幹的詩句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表示高潔品性的詩句有:“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詩句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5.表示培養堅忍不拔的毅力的詩句有:“朝搴毗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6.路,在詩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國之道,所以,堯舜“遵道而得路”、桀紂“捷徑以窘步”。黨人之路“幽昧以險隘”,詩人為國效力是“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堅執之誌的詩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離騷》。
《左傳》:《左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晉楚城濮之戰》
1.“城濮”故址在今山東省。“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爭奪霸主地位的壹場戰爭,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雙方君主:晉國君主為晉文公(晉侯);楚國君主為楚成王(楚王)。雙方統帥:晉國統帥是原軫(先軫):楚軍統帥為子玉。雙方的盟國,晉國的盟國有宋國、齊國、秦國;楚國的盟國是陳國、蔡國、曹國、衛國。
2.《晉楚城濮之戰》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晉國的子犯,“晉侯夢與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戰而捷,必得諸侯”揭示了爭霸戰爭強者為王的實質。
4.分析《晉楚城濮之戰》晉勝楚敗的原因:(1)君臣協力,上下同心。(2)善於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敵軍的聯盟,使楚國陷於孤立;同時采取克制態度,“退避三舍”,後發制人。(3)交戰時講究戰術,指揮有方,采用了避強擊弱,佯敗誘敵的巧妙戰術。(4)晉國君臣的個人素養也起了作用。(簡)
5.《晉楚城濮之戰》描寫戰爭的特點:(1)本篇描寫戰爭不是孤立地描寫戰爭過程,而是把戰爭與雙方的政治、外交活動結合起來寫,從而展示戰事發展的因果關系和戰爭勝負的原因。(2)作者還借人物主口表達了壹些發人深省的軍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敵”“少長有禮,其可用也”等。(3)具體描寫戰爭過程時,能以簡練的筆墨逼真地傳達出戰場上的氣氛,清楚地交待交戰的過程。(簡)
6.試比較晉文公,先軫和子玉的形象:晉文公謹慎穩重,謀慮周全,善於聽取部下意見,知人善任;先軫極有見識,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子玉意氣用事、剛愎自用、態度傲慢、狂妄輕放。他口出狂言,目中無人的神態與晉文公、先軫等的小心謹慎,謀劃再三,思慮周全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簡)
《燭之武退秦師》
1 選自《左傳》;燭之武是鄭國大夫:“焉用亡鄭以陪鄰”,“鄰”指晉國。
2.“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厲王。
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1.選自《國語》。邵公為邵穆公,周厲王的卿士。
2.邵公的諫詞運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統治者對待人民言論的兩種不同態度。
戰國策:先秦歷史散文發展過程中達到高峰的是《戰國策》。最善於運用寓言故事來說理的是《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1.選自《戰國策》,是戰國時期史料的匯編,主要記載戰國時縱橫家的活動與言辭,由西漢劉向編訂而成。
2.蘇秦是戰國人,著名的縱橫家。他遊說秦惠王,主張連橫,被秦惠王拒絕。後來,遊說趙肅侯,主張合縱,終於成功。
3.成語“前倨後恭”出自《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馮諼客孟嘗君》
1.馮諼:孟嘗君的門客。孟嘗君為齊國貴族。
2.“狡兔三窟”的具體內容:成語“狡兔三窟”出自馮諼之口。三窟指:(1)孟嘗君市義於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擁護。(2)復位於齊獲賢才名聲。(3)立宗廟於薛使齊王不能等閑視之。
3.馮諼為何三次“彈其劍”:考驗孟嘗君是否真能禮賢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馮諼的性格:馮諼是戰國時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壹個典型。他願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識,深謀遠慮,審時度勢,利用諸侯間的錯綜關系為孟嘗君鞏固其在齊國的地位。(簡)
5.分析孟嘗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對馮諼形象的襯托作用,即對馮諼的刻畫:文章通過孟嘗君左右之人對馮諼“笑之”“惡之”,孟嘗君對馮諼“市義”之舉“不悅”等的描寫來反襯馮諼的奇異性格和不凡見識。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層層推進,不斷變化。(簡)
論語:《侍坐》
1.是《論語》中篇幅最長的壹章,富於文學色彩,完整地記錄了孔子與學生們進行的壹次有關誌向抱負問題的討論。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爾而對”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與點也”,“點”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於淡泊,向往優遊生活。
4.孔子說“吾與點也”的內涵:表現出孔子對實行禮樂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懷,以及他理想無法實現的悲哀和從政之態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三人的用世治國之道。子路:“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個性:孔子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於路魯莽,不夠謙虛;冉有、公西華隨機應變,謙虛謹慎;曾皙恭敬、淡泊。(簡)
7.文章善於通過語言、神態、動作及記敘來表現人物的特點:記錄人物語言,能逼真地表現出入物的身份和個性。敘述不多,但用詞準確精練。如用“率爾而對”表現子路直率豪爽的個性,用“夫子哂之”表現孔子聽了子路發言後的神態,用“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記敘曾皙發言之前的壹連串動作,表現其從容瀟灑的氣度,都十分傳神,顯示出遣詞造句之妙。(簡)
孟子
1.大力宣揚“人性善”,提出“民貴君輕”說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強烈,氣勢充沛並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獨特比喻的是《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章》
1.記述了孟子同齊宜王的談話。“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內容順序:以羊易牛的仁術,不能與不為的區別,反對霸道,仁政的內容。
3.用於反對霸道(稱霸必敗)的比喻是“緣木求魚”。(就好像爬上樹去捕魚壹樣)成為後世的成語。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張的主要內容及其進步性和局限性:(1)內容:①富民:壹定的產業,註意養殖。②教民:學校教育,孝悌之義。(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戰國時期,分裂走向統壹,戰爭不可避免。(3)仁政主張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不切實際;仁政主張脫離現實,無法實現。(論述)
6.以“以羊易牛”為例分析孟子善於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論辯技巧:第壹段開門見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後,即通過“以羊易牛”壹事的分析,說明齊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個論辯過程中,孟子善於根據對方心理因勢利導,始終掌握對話的主動權,時而旁敲側擊,時而單刀直入,時而欲擒故縱,時而咄咄逼人,表現了高超的論辯的技巧。(簡)
7.“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典新”“挾泰山以超北海”“緣木求魚”各自喻義和作用:“明察”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是不為:“挾泰山”說明有的事確實做不到是不能,“緣木”以戰爭霸道方法統壹天下之不可能。生動形象,令人警醒。(簡或選)
《魚我所欲也章》
1.孟子提出了壹個重要的倫理學觀點:即人對道德價值的追求,在壹定條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這就是所謂“舍生取義”。文章開頭用魚與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思想。
2.“嗟來之食”認為人的尊嚴高於肉身的需求。
3.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義”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
1.墨子名翟,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任賢。
2.《非攻》的論點是反對攻人之國,以為攻國是錯誤而不義的。
莊子:《逍遙遊》
1.莊子,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莊子》。
2.《逍遙遊》思想線索:大小之辯,達到逍遙遊境界:“乘天地之正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
3.逍遙遊的含義即主旨:不受任何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遨遊於天地之間,即蔑視壹切功名利祿,追求壹種不受任何時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大鵬”遠飛高舉,必須憑借風力“有何持”達不到逍遙的境界。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獲得道遙遊。
4.“鯤鵬展翅”“大而無當”典故都出自《逍遙遊》。
5.幾個著名的寓言故事:鯤鵬變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龜手之藥。
荀子:《勸學篇》
1.先秦時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勸學篇》代表先秦論說文成熟階段的水平。
2.“淑人君子,其儀壹兮。其儀壹兮,心如結兮。”“心如結”的含又是專心如壹。
3.“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句所說明的是學習態度:“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的含義是取悅別人。
4.《勸學篇》對學習的重要作用、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提出怎樣的看法:(1)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於增長才幹,修養品性,“知明而行無過”。(2)學習的態度是積少成多,持之以恒,專心致誌。(3)學習的方法是從師而學,學而後行。(簡)
5.《勸學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義:(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比喻學習之重要,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質。(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說明學習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學習積累過程的重要性。(4)“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比喻學習要持之以恒。(簡或選)
6.《勸學篇》的語言特色:在語言運用上,長短句並用,對偶排比句並行,勻稱而又錯落有致,讀來朗朗上口,富於音樂節奏美。(簡)
韓非《難壹》
1.韓非,喜歡刑名法術之學,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難壹》(壹)晉文公之賞(二)舜之救敗均屬駁難體的論說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與矛者”是壹則著名寓言故事,後人所說的“矛盾”就是從這裏來的。
請采納
如果妳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采納,
~如果妳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妳的采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采納,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