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關是高考。
秀才必須通過由縣令主持的縣考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考,獲得童子身份。只有他們有了男孩的身份,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
童生這個名字聽起來像個孩子,很多學者都止步於這壹級,不準入學,反而被嘲笑為老童生。比如洪秀全就是壹個嘗試過很多次的老男孩。有了男生身份,就可以參加進士高考,在各省會城市舉行,通過的就叫進士。
下壹級的考試是在取得鄉鎮考試後進行的。
三年才壹次,壹般是八月份,省裏出題,有名額限制。通過這壹級考試的人被稱為舉人,第壹名被稱為“謝園”。
因為省考多在八月舉行,所以也叫秋考、秋試。考試分為三個環節,每個環節持續三天。三個環節都需要提前壹天進考場,即第八天、第十壹天和第十四天,以及考試後的第二天。
第三級考試是口試。
考試在取得鄉試後的第二年舉行(鄉試也是三年壹次,即在考前壹級考試中舉行),即醜、陳、魏、齊四年春,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總統、副總統。舉人各省和國子監的監生都可以參加考試。又叫“李偉”“春偉”,有三次考試,每次三天。
最後壹關是宮廷考試。
殿試只交了壹天卷子,黃昏時分,就被胡安、、等官員入庫了。如果妳想成為進士,妳必須通過宮廷考試。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政策問題。皇帝和大臣會根據候選人的表現來劃分等級,* * *有三個等級:
眾所周知,甲胄只有三人,分別是進士紀、狀元、第二名、探花。
壹批人叫金進士。
有幾個人在前三名,他們被稱為童童進士。殿試第壹名是“狀元”。
聯眾三元:也就是謝園、匯源、冠軍三個頭銜集於壹身。是省考第壹,公考第壹,宮考第壹(必須保證全省考第壹,然後全國考第壹,最後宮考也是皇帝心目中的第壹)。
從隋唐科舉開始至今,獲此殊榮的只有十四人,分別是唐代兩人、宋代六人、晉代壹人、元代壹人、明代兩人、清代兩人。
明代有兩個人連中三等獎,壹個是(魯),壹個是。很多資料記載明朝連中三等獎的只有壹個人,這是錯誤的。洪武年間,安徽人黃冠中了三等獎。當永樂陷入困境時,黃冠嫉妒永樂,所以他的名字從進大學的記錄中被劃掉,改為韓科仲作為名字。因此,在大多數歷史記錄中,三重獎並沒有黃冠的名字。
科舉到底是什麽?
起源於漢代,創立於隋,確立於唐,完成於宋,興盛於明清,歷時1300年!
1,艱巨而漫長的“進京趕考之路”
當時古人在北京“趕考”是要有資格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條件好的考生都有船和書童相伴。條件不好的要步行到北京參加考試,耗時數月甚至半年。
2.考試環境不好。
這座建築太窄了,幾乎無法伸展。明清壹門考試要兩三天,吃住都在裏面。除了上廁所,不能隨意進出考場。想想也是煎熬!
3,低到離譜的費率。
清末每次參加鄉試的考生約為65,438+06-65,438+08,000人,但只錄取了5000-6000人。算算這個錄取率,只有3%左右!在現代,我們的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了75%,是古代的25倍!
比起今天的高考,我好開心!雖然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和道德標準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情,但是古人的毅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