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泰國影片中人牙齒是黑的

為什麽泰國影片中人牙齒是黑的

泰國與我國西南地區較近 ,習俗與我國邊境民族相似。

我國的傣族、基諾族和布朗族有用植物脂煙自制“顏料”染齒的習慣,因植物脂煙所制顏料有光澤,似漆,所以也就叫“漆齒”。雲南傣族男女從十四、五歲開始。有用家木煙塗牙齒的習慣,認為把牙齒染得愈黑愈美,因此結婚時新娘是特別要將牙齒染黑的。基諾族的染齒“顏料”,卻多用梨木。其法是將爆燒後的梨木放在竹筒內,上面蓋上鐵鍋片,待鐵片上的煙脂成發光的黑漆狀時,即手持鐵鍋片用上面的梨木煙脂染齒。布朗族的染齒“顏料”卻用紅毛樹枝制成,其法是將紅毛樹枝點燃,讓黑煙熏在鐵鍋片上,積黑煙而待用。

除了上面所說的“牙齒愈黑愈美”的裝飾作用外,染黑的牙齒還象上了壹層“漆”,有保護作用。同時,更明顯的是,“漆齒”還是壹種表達愛情的手段,其中也可能還包含著某種原始崇拜意味。基諾族的染齒也是壹種互相愛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壹起相聚時,姑娘常把鐵片端到自己愛慕的青年面前請其染齒;此俗是基諾族的古老傳統,據說不習此俗者死後將不受祖先的鬼魂的歡迎。布朗族漆齒習俗的內在含義也與此相似。顏思久在《布朗族的戀愛與婚姻》壹文中是這樣描述的:“秋收後的黃昏時分,(布朗)姑娘們穿著統裙和緊身短衫,特別打扮壹番,三、五成群地在火塘邊紡線或編草排,等待男青年們的來訪。夜幕終於來臨,壹群夥子吹著嗚嗚的短笛或彈著叮咚作響的三弦來了,姑娘們連忙讓坐招呼,她們壹邊談笑壹邊用紅毛樹枝在鐵鍋片上饒取黑煙,幫助男青年們染牙齒,然後男青年們也燒取黑煙幫助姑娘們染牙齒,或在每年的宗教節日期間,男女青年聚會,互相幫助染牙齒。經過染牙齒後的人,才算進入了成年,從此獲得了戀愛、結婚的權利。”

傣族、基諾族、布朗族染齒有兩點***同之處,壹是用的都是樹脂黑煙,二是染成發亮的黑色。與此不同,部分哈尼族卻染成紅色,染料是壹種叫作“紫梗”的植物。哈尼族的男女青年到15歲的年齡後,相同村寨的同齡友伴,互相邀約選定時間和地點,用紫梗幫助對方染紅牙齒,改換頭飾,表明他(她)們已進入青年時期,男女雙方可以尋找對象戀愛、結婚。此外,臺灣高山族有些地方的支系,青年們每天也用壹種野草擦齒,使牙齒愈來愈黑。

染齒的另壹種手段是嚼檳榔。嚼檳榔是壹種生活在濕熱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嗜好,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染齒,染齒是在嚼檳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的。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黎族等都有嚼檳榔的習俗,部分壯族也有嚼食檳榔的習俗。但是,並非所有的“嚼檳榔”都嚼的是真正的檳榔,事實上,不少少數民族嚼的都是檳榔的代用品,又不過仍稱之為“嚼檳榔”就是了。

檳榔,棕櫚科常綠喬木,果呈橢圓形,橙紅色。檳榔的花果均具芳香,可供食用及藥用,有消積、殺蟲、下氣行水的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檳榔含生物堿、檳榔次堿和鞣酸堿,有興奮中樞神經、促進新陳代謝和溶解脂肪、幫助消化的作用。我國傣族多生活在雲南邊疆的“瘴氣之區”,濕熱多雨,為了預防疾病發生,多嚼食檳榔。這種風格,壹直延續到現在,檳榔不但成為待客的佳品,還成為喜慶、吉祥和團結和睦的象征。

雲南元江、新平兩地的傣家人每逢傳統節日,都習慣摘回幾串檳榔,用水洗凈加工好,再用金箔、紅帶包裹裝飾起來,擺在家裏顯眼的地方,作為壹種陳設,十分典雅。他們嚼檳榔的情形是很有風趣的,每次嚼檳榔時,第壹枚壹定要虔誠地奉獻給德高望重的老者或長輩,這意味著尊重老人。第二枚檳榔則屬於家裏最小的孩子,這是表示把老壹代的愛撫、希望和智慧傳給下壹代。最後,再把檳榔依次分給家庭的其他成員。由於長期嚼食檳榔,牙齒由紅而黑。據說,嚼檳榔染黑了的牙齒不會害“蟲牙”,“少齒疾發生”。

佤族、阿昌族等所嚼食的“檳榔”並非樹上所結果實的檳榔,而是人工制成的代用品。佤族的“檳挪”用麻栗樹葉和石灰煮成,即將麻栗樹葉來回家後,放在鍋裏熬出水汁,再摻以熟石灰拌攪,使之成半液體(糊)狀,舀出放在筍殼上,待凝固冷硬後即成圓餅形的“檳榔”。這種自制的“檳榔”除自用外,還可以作為商品上市交易和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嚼食這樣的檳榔時,要接上草煙、石灰等物,增加刺激性和具有嚼真檳榔壹樣的效果。阿昌族婦女在結婚以後,就有“嚼檳榔”的習慣。她們嚼的,其實就是草煙和蘆子,長期嚼用同樣唇紅齒黑。她們認為黑齒才美觀。

嚼檳榔染齒使成永久性的黑色,和美觀聯系在壹起,也和愛情、婚姻聯系在壹起。傣族婦女認為,漢族男人的白齒“象馬齒壹樣難看”,而在他們的詩歌中卻有“牙齒黑得發亮的美麗姑娘啊”這樣的詩句。元江、新平的傣族青年男女傳情定親就靠的“嗯瑪來”,即饋贈檳榔,小蔔少送給小蔔冒的檳榔裝在荷包裏,小蔔冒送給小蔔少的檳榔裝在精致的小盒裏。而在婚嫁喜慶時,更不可無檳榔待客。

檳榔就象抽煙喝茶壹樣,嚼食多了也會有癮,成為壹種特殊嗜好。宋代江西詩派的代表黃庭堅晚年被貶謫到宜州(今廣西宜山),受壯族人的影響,也會食檳榔,食得上癮後,甚至寫詩叫人寄檳榔:“蠻煙雨裹紅千樹,逐水排痰肘後方,莫笑忍饑窮縣令,煩君壹斛寄檳榔。”把檳榔結實的情景和嚼食檳榔的好處都寫到了,可見這位“窮縣令”對檳榔的感情之深:也許,這位宋代名詩人的牙齒也染黑了。

最後壹種改變牙齒顏色的做法是包齒多包成金色或銀色。解放前,廣西左右江壹帶的壯族婦女在出門或會客時,都要在犬齒上包壹層金紙或銀紙,以為裝飾,吃飯或睡覺時則取下。雲南的德昂族也曾經有過“用金套包牙”的習俗,因此從宋元以後就被稱為“金齒花蠻”,他們所生活的區域甚至被稱作“金齒國”。“金齒國”的範圍比現在的德昂族地區要廣,當包括傣族或其他民族的壹些地區在內。馬可?波羅到滇西後,在其遊記中寫道:“此地之人,皆用金飾齒,別言之,每人齒上用金作套如齒形,套於齒上,上下皆然。”直到今天,雲南少數民族中仍有包金牙、包銀牙的,但那已經和漢族地區的包金牙、包銀牙沒有區別了。選自《雲南專題》

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