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吃著摘下來的梨,坐在樹蔭下,舒服了壹會兒。只有許衡獨自忍著幹渴,無動於衷地坐著。同行的人都覺得很奇怪:他不渴嗎?
於是有人對許衡說:“先生,路途遙遠。摘個梨吃,能解渴就解渴。”
許衡回答說:“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麽能隨便摘別人的水果呢?”
那人說:“社會動蕩,兵荒馬亂。大家都已經分頭逃走了。恐怕這棵梨樹的主人已經逃走了。”為什麽固執迂腐?"
許衡道:“梨樹雖無主,我心是否無主?”
“我心有主”這句名言,腰板挺直,是做人不可逾越的底線。“君子以道喜,小人以欲喜。”能夠在外界的誘惑下堅守節操、做人的原則、羞恥感和尊嚴感,保持心靈的潔凈,不為利誘和被性喚起,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完美體現。
壹位老朋友說:“義人不欺心,老實人不白拿。”人活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隨時隨地都會面臨取舍的選擇,而物欲和美色的誘惑往往讓人難以自制。稍微放松壹點,就會迷失自我。遵守“我心主所取”是不容易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梨雖無主,心有主”不僅是做人的準則,更是壹種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
今天看了《中庸》,覺得這個故事很好,就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