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布者:53012800100423
修身養性經典詩句格言1、寧靜可以致遠,淡泊可以明誌——諸葛亮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4、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5、夫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孟子6、平靜如水,正直如繩。-------嚴遵7、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窘困而改節。------孔子8、生得貞心鐵石堅,肯將識見與時遷?--------鄭思肖9、世道別頹波,我心如砥柱。--------劉禹錫10、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1、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2、老子:“千裏之行,始於足下。”13、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14、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15、寶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16、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17、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18、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萬仞,無欲則剛。19、浮躁壹分,到處便擡尤悔;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120、任人須知人,人須容人,人和事就;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為。21、安能盡如人意,要當無愧我心。23、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24、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壹步自然寬。25、功者難成而
2. 孔子休身養性的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2]。
子曰:“以吾壹日長乎爾[3],毋吾以也[4]。居則曰:'不吾知也[5]!'如或知爾[6],則何以哉[7]?” 子路率爾而對曰[8]:“千乘之國[9],攝乎大國之間[10],加之以師旅[11],因之以饑饉[12];由也為之[13],比及三年[1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5]。”
夫子哂之[16]。 “求!爾何如[17]?” 對曰:“方六七十[18],如五六十[19],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20]。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21]。”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22],如會同[23],端章甫[24],願為小相焉[25]。”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26]。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7]。”
子曰:“何傷乎[28]?亦各言其誌也!” 曰:“莫春者[29],春服既成[30],冠者五六人[31],童子六七人。浴乎沂[32],風乎舞雩[33],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34]:“吾與點也[35]!” 三子者出,曾皙後[36]。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曰:“夫子何曬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37],是故曬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38]?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39],孰能為之大?”[ 註釋 ][ 1 ]本文選自《論語·先進》。本章通過孔子問誌、學生言誌、孔子評誌的描寫,表現了孔子師徒五人各自的誌趣與願望,反映了當時儒家的政治理想。
[ 2 ]子路:仲氏,名由,字子路。 曾皙(xī):名點,字皙,曾參之父。
冉有:名求,字子有。 公西華:公西氏,名赤,字子華。
四人都是孔子弟子。侍坐:陪侍孔子旁。
[ 3 ]以:因為。 長乎爾:比妳們年長。
[ 4 ]毋:不要。 吾以:“以吾”的倒裝,因為我。
[ 5 ]居則曰兩句:妳們平日閑居時常說:“人家不了解我啊!”居:平時。 則:常常。
[ 6 ]如:如果,假使。 或:有人。
[ 7 ]則:那麽。 何以:“以何”的倒裝,以什麽來治理。
[ 8 ]率爾:輕率匆忙的樣子。 [ 9 ]千乘(shèng)之國:古代按土地出兵車,能出壹千輛兵車的是壹個擁有壹百平方裏面積的諸侯之國。
[ 10 ]攝:逼迫,局促。 [ 11 ]師旅:古代軍隊的組織單位,2500人為師, 500人為旅。
此處指戰爭。 [ 12 ]因:繼。
饑饉:饑餓,災荒。《爾雅·釋天》: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 13 ]由:子路之名。 也:句中語氣詞,無義。
為:治理。 [ 14 ]比及:等到。
[ 15 ]方:禮義法度。 [ 16 ]夫子:古代的壹種敬稱。
哂:(shěn):微笑。 [ 17 ]求,爾何如:與下文“赤,爾何如”,“點,爾何如”,皆孔子之問,略去“子曰”二字。
[ 18 ]方六七十:指六七十平方裏的小國。[ 19 ]如:或。
[ 20 ]足民:使百姓衣食富足。 [ 21 ]如其兩句:意思說,至於興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所能,須待其他君子。
這是自謙的話。如:至於。
禮樂:禮樂教化。俟(sì):等待。
[ 22 ]宗廟之事:指祭祀之事。 宗廟,古代君主祭祖的地方。
[ 23 ]如:或。 會同:指諸侯會盟。
[ 24 ]端:壹種用整幅布做的禮服。 章甫:壹種士大夫戴的禮帽。
這裏是說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25 ]相(xiàng):古代祭祀、會盟時贊禮或司儀的職位。
[ 26 ]鼓瑟三句:記述曾皙承孔子詢問及作答時的動作。鼓:彈奏。
瑟:壹種樂器,有二十五根弦。 希:即“稀”,指瑟聲逐漸稀疏下來。
鏗(kēng):曲終收撥的聲音。舍:放下。
作:起。 [ 27 ]撰:述。
這句大意是,我的誌向與他們三位所講的不壹樣。[ 28 ]何傷:有什麽妨礙。
[ 29 ]莫春:即“暮春”,夏歷三月。 [ 30 ]春服既成:春天的服裝已能穿。
[ 31 ]冠(guàn)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歲要舉行束發加冠的冠禮。
[ 32 ]沂(yí):沂水,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南。 [ 33 ]風:用如動詞,迎風乘涼。
舞雩(yú):春秋時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 [ 34 ]喟(kuì)然:嘆氣的樣子。
[ 35 ]與(yù):贊同。 [ 36 ]後:最後出。
[ 37 ]讓:謙讓。 [ 38 ]唯求句:與下文“唯赤”句同為孔子從反面發問之詞,然後加以說明。
邦:國。與:同歟。
這句說,難道冉求所說的就不是邦國之事了嗎? [ 39 ]赤也句:指上文公西華自稱“願為小相”的話。意為公西華只能做小相,那誰還能做大相呢?[ 古今點評 ]1.《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班固《漢書·藝文誌》)2.善點之言,欲以雩祭調和陰陽,故與之也。
(王充《論衡·明雩篇》)3.三子皆欲得國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點,狂者也,未必能為聖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誌。
故曰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言樂而得其所也。孔子之誌,在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隨其性。
曾點知之,故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朱熹《四書集註》引)4.冉有、公西華二節,文法在中間相對。
以子路“率爾”,曾皙之“鏗爾”首末相對,以哂子路與“與點”之言相對。四段事,三樣文法,變化之中又極整齊,真妙文也。
(方存之《論文章本原》)。
3. 有沒有那個修心養性的古文,介紹壹些給妳找了幾篇《秋水》系列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
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14),拘於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17),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3)。
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壹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壹焉(29)。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34)?” 譯文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
在這個時候,河神高興地自得其樂,認為天下壹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裏。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壹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
於是在這個時候,河神方才改變原先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懂得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有人認為孔子見聞(學問)太少、伯夷(叔齊)的節義輕,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妳是這樣的浩渺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妳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海神說:“井裏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它們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對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蟲不可與它們談論冰雪的事情,是因為它被生存的時令所局限;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大道理,是由於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縛。如今妳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淺陋,妳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正道)了。
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麽比海更廣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水從尾閭泄流排放出去,雖然永無停止的時候,但海水卻不見減少而流盡;海水不因季節變換而有所增減,也不因水災旱災而受影響。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
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裏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裏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壹小塊石子、壹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憑什麽能自滿呢?想壹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蟻穴存在於曠野之中嗎?再想壹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小的米粒存在於大糧倉裏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壹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裏生長,舟車在這裏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壹員;壹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妳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原文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無窮(1),時無止(2),分無常(3),終始無故(4)。是故大知觀於遠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6),故遙而不悶(7),掇而不跂(8),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9),故生而不說(10),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譯文 河神說:“這樣,那麽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
萬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於壹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
4. 尋修身養性的古文這個要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選擇書籍~以下是分類,妳可以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然後再選擇比較好~~壹般雜家的比較生活化,可以先看看
諸子百家
1、十三經: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左傳、爾雅、禮記、論語、孟子、尚書、詩經、孝經、儀禮、周禮、周易
2、儒家經典:傳習錄、春秋繁露、大學章句、大學章句集註、賈誼新書、孔子家語、劉向說苑、呂氏春秋、論語集註、孟子集註、申鑒、荀子、鹽鐵論、晏子春秋、中庸、中庸集註
3、道家經典:抱樸子(內篇)、測字秘牒、純陽真經、道德經、洞天福地記、關尹子、海內十洲三島記、六十甲子本命元辰歷、黃帝陰符經、黃庭經、列子、鹖冠子、人倫大統賦、太上感應篇、悟真篇、陰騭文、尹文子、玉皇經、月波洞中記、雲笈七簽、周易參同契、莊子
4、兵家經典:八陣總述、百戰奇略、翠微先生北征錄、何博士備論、虎鈴經、紀效新書、將苑、歷代兵制、六韜、三略、三十六計、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守城錄、司馬法、素書、孫子兵法、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衛公兵法輯本、尉繚子、握奇經、吳子兵法、曾胡治兵語錄
5、醫家/法家經典:百家針灸歌賦、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八十壹難、黃帝內經靈柩經、神農本草經、鄧折子、管子、韓非子、商君書、慎子
6、雜家經典:菜根譚、泛勝之書、公孫龍子、鬼谷子、撼龍經、論衡、蒙求、墨子、忍經、三命通會、申子、疑龍經、葬法倒杖、葬書、宅經、忠經、怕老婆的哲學
7、釋家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四十二章經、禪林僧寶傳、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8、蒙學經典:百家姓、鑒略妥註、了凡四訓、列女傳、千字文、三字經、聲律啟蒙、圍爐夜話、小學詩、訓蒙駢句、顏氏家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朱子家訓
9、小說家經典:夢溪筆談、穆天子傳、山海經、世說新語、搜神後記、太平廣記、西京雜記
10、藝文類經典:曹操詩詞集、竇娥冤、範仲淹、浮生六記、古畫品錄、古文觀止、顧憲成、姜齋詩話、樂府詩集、樂府雜錄、李白詩選、李文忠公事略、林泉高致、六壹詩話、論詩三十首、羅隱集、孟郊集、千家詩、倩女離魂、詩品、宋詩壹百首、蘇洵集、桃花扇、陶庵夢憶、陶淵明文集、王陽明全集、文心雕龍、中國官場學、西湖夢尋、西廂記、徐霞客遊記、宣室誌、楊維楨集、藝文類聚、貞觀政要
11、藝術類經典:茶經、茶錄、茶疏、酒經、煎茶水經、金漳蘭譜、棋經十三篇、隨國食單、王氏蘭譜、陽羨茗壺系、養魚經、煮泉小品
12、歷史典籍:大唐傳載、歸田錄、國語、史通通釋、戰國策、法言、風俗演義、金樓子、陸賈新語、壹貫問答
5. 管子裏修身養性的文言文40字帶翻譯《管子》論修身養性 《管子》認為,“人者,身之本。”
那麽何以“為身”?《管子》說:“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道血氣”就是自我修身養性,這是“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卻是“長年”,即延年益壽:“長心”即增長智慧;“長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權修》還說:“有身不治,奚待於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鄉;有鄉不治,奚待於國;有國不治,奚待於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們都自覺地修身養性,壹切行為都順乎規範,那麽,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應該成為修身的楷模。
修身養性,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與風範。 《管子》中有四篇專門講修身養性,這就是《心術》上下、《白心》和《內業》。
文章中反復論述“道”、“精”、“氣”、“神”、“性”等概念,論述“心”的功能。“心術”,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純潔心靈。
“內業”與“心術”相通,“內”即“心”,“業”即“術”。因此,《管子》講的這些玄妙道理就是“內心修養術”。
因此,《心術》上開宗明義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
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意思是說,心在人體,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職責。
心的活動合於正道,九竅就能按常規工作。心充滿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見顏色,耳就聽不到聲音。
所以說:在上位的脫離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職事。不要代替馬去跑,讓它自盡其力;不要代替鳥去飛,讓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動,以觀察事物的運動規律。動則失掉為君的地位,靜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了。
《管子》認為,通過內心的修養應該達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治心——“得壹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
然則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於形容,見於膚色。”
“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壹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管子·內業》)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以上各種修養標準,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將自來”,而不至再發生“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的毛病。
怎樣才能把“心”修養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種方法。 壹曰正靜。
“正”指“四體”言,“靜”指“血氣”言。《管子·內業》說:“四體既正,血氣既靜,壹意專心。
耳目不肖,雖遠若近。”四體都能端正,血氣都能平靜,壹意專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這樣,對於遙遠事物的了解就像對於近旁的事物壹樣。
思索產生智慧,懈怠疏忽產生憂患,殘暴驕傲產生怨恨,憂郁產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導致死亡。壹個人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內生困窘,外受脅迫,如不早想辦法,生命就離開他的軀體。
又說:“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裏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飾內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將漸漸達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認識萬物。
內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認為,人如果能進到正和靜的境界,身體也就盤韌而骨強,進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觀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這正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而且能啟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極遠的地域。內裏有壹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這將表現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
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
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比日月還更光亮,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達到正與靜的境界,聖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國也安定;保持心治,國也治理。治理在於內心,安定也在於內心。
內裏有壹個治理好的心,口裏摩拳擦掌就會是“治言”,加於民眾的就會是“治事”,因而事業振興而人民順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達到“壹言得而天下服,壹言定而天下聽”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來中正。
它的對立而是“喜怒憂患”。《管子·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
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性將大定”。
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壹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壹定是由於喜怒憂患,可以說,罅仇怒,什麽都比不上詩歌,消除憂悶,什麽都比不上音樂,節制享樂,什麽都比不上守禮,遵守禮儀,什麽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