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米菲《懸虹亭》賞析

米菲《懸虹亭》賞析

壹片破雲留壹帆在洞,玉破棲金破橘。

好新詩寄桑竹,彩虹秋色遍東南。

-米菲。

弓形彩虹亭建於宋仁宗李青八年(1048)。它坐落在太湖東岸的吳江(今江蘇)洪虹橋上。橋形環若半月,虹若長虹,氣勢磅礴。宋代很多詩人、詞人都有描寫。米芾的詩是以畫家的胸懷、眼光和筆法來吟詠這個亭子的。

在詩的結尾,很明顯詩人想寫的是“泣虹秋色”亭子在太湖附近,秋天的湖水最清澈。秋季,湖泊周圍可以為人們提供大量的鱸魚和柑橘。詩人選擇了這片最能代表太湖秋天特色的景色。但他並沒有通過旁白把風景告訴人們,而是通過畫圖的方式把風景展現給人們:浩瀚太湖上的壹只白帆,壹條亮白的鱸魚,壹只金燦燦的橘子。它們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系,但這正是詩人畫家為我們所畫的:秋水與靜物。為了使畫面的形象更加生動飽滿,詩人在前兩句中用了三個比喻:湖面上的白帆如晴空中的壹片白雲,鱸魚雕如白玉,柑橘鑄如金。前面的比喻把“秋水* * *天壹色”的境界具體化了。天水是壹個,雲帆很難區分,據說秋天是陽光明媚和豐富的。後兩個比喻形容鱸魚和柑橘的金玉品質和顏色。這幅對聯色彩明快和諧,形象生動立體,布局濃淡遠近。

這個畫面不僅給人視覺上的享受,還讓人耳目壹新,靜物素描還在誘導人的味覺,讓人流口水。這才是秋色的真正魅力和吸引力。但秋水和靜物是我們眼前所見,在空間上還沒有超出詩人的視線,所以他在第三句寫道,這首描繪秋景的新詩,要送給全世界種滿桑竹的故鄉。“送”字把彩虹和故鄉聯系在壹起,在空間上拓展了詩意。最後壹句讓彩虹的秋色遍布中國的東南,詩中描寫的空間再次被拓展。如果用“詩中有畫”來評論這首小詩的前兩句,那麽最後壹句就突破了畫面的限制,畫出了用畫面難以表達的磅礴秋色,讓東南大地沈浸在金色的秋光中。在對風景的描寫中,詩人畫家對自然的愛是多麽深沈而真摯啊!

米芾自稱“工筆”,但這首詩在遣詞造句上很有講究,既樸實,又獨特,又奇特。第壹句由三個常用名詞:端韻、洞庭、範和量詞“”組成。葉儀和壹片不同,兩者都有浮動動態。所以,整句雖然不用動詞,但動態可以隱藏在名詞和量詞中,詩情畫意格外清晰簡單。第二句中的動詞是同壹個詞“破”,很常見,但用來形容秋天的美,很奇怪,也很危險,用不好還會糟蹋風景。“破”兩個字分別與“玉”、“金”搭配,既表現了“玉破貝斯,金破柑”的瑰麗境界,又形成了“句中有理”,產生了音節的和諧與輕盈。

第三句是壹句普通的記敘文,但用“桑與竹”來指代故鄉卻很新穎,讓人想起“我們看著綠樹繞著妳的村莊”的淳樸農村,正好與色彩艷麗的第二句形成對比。最後壹句,只用了壹個“滿”字來形容秋天的彌漫,是“雲遮霧繞”的“米家”山水筆法。寫詩,言詞,巧奪天工,最終占了下屬的便宜。阿清詩人沈德潛這樣評價詩歌的脫俗:“以意勝於以言,可見言中之奇,言中之險,言中之新,言中之彩。”用來評價米芾的詩,當不是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