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琳瑯滿目的世界文學獎項中,諾貝爾文學獎可謂是其中影響力最大、權威性最高的,不甚知名的作家會因此霎時廣為人知,作品備受關註,銷量隨之爆棚。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終於出爐了,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
在頒獎之前就有許多媒體猜測獎項獲得者,如中國的余華、日本的村上春樹、捷克作家米蘭·昆德、白俄羅斯女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等。
多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越來越出人意料,2016年這個文學獎頒給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他獲獎的理由是:“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有人總結說,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標準壹***有五個:
1、作品必須趨向於理想主義色彩。
2、要對人類有重大貢獻;
3、不考慮國籍;
4、作品候選人必須在前壹年有舉世矚目的工作成就;
5、必須在文學上有極其出色的貢獻;
盤點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陪跑王
有人獲獎就有人落選,有時候會有些很冷門的名字獲得這項獎項,如哲學家羅素、亨利·柏格森、分析哲學的創始人博特蘭·羅素、存在主義哲學家保羅·薩特,以及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
同時也會有許多有世界性影響的作家被忽視,如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他們總是很樂觀,但總是不被選,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陪跑王”。
陪跑最久的作家菲利普·羅斯?代表作《美國三部曲》
羅斯1959年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壹舉成名。在漫長的40年左右的創作生涯之中,他勤勉多產,壹***發表了28部作品,他獲得了除諾貝爾文學獎之外的許多重量級文學大獎,如福克納獎、普利策獎和曼布克國際獎等。
他被認為是美國20世紀後半期三位最偉大的作家之壹,另外兩位是索爾·貝婁和約翰·厄普代克。他是歷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靠前的壹位,也是陪跑最久的壹位。
菲利普·羅斯最被看好的年份有兩個,壹個是1993年,壹個是2013年,但是這兩個年份的諾獎分別授給了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裏森和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
““硬骨頭”阿摩司·歐茲,代表作《愛與黑暗的故事》
曾有報道評論瑞典文學獎開始追求短平快,消化不了太生猛的內容,阿摩司·歐茲在作品中提供了難以消化的“硬骨頭”
歐茲發表於2002年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壹向被視為最能代表他創作高度的優秀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譯本於2004年面世,讓這部偉大作品迅速在英語世界引起旋風般的閱讀效應。
這部近600頁的長篇小說發生的主要背景是耶路撒冷,作家以憂郁的追憶調子講述了百余年間壹個猶太家族的故事,故事帶有民族史的性質,家族故事與閃爍出現的民族史記憶交織出現,構成兩條相互支撐相互闡釋的線索,讓讀者跟著作家貌似主觀的視角進入壹個家族內部的起落與榮辱,而這也是壹個族群的起落與榮辱的歷史。
這部小說具備壹部經典巨著的敘事品格,在波瀾不驚的娓娓道來之中帶出壹種令人震撼的氣場,壹種漩渦般的吞吐力量。“我在樓房最底層壹套狹小低矮的居室裏出生,長大”,在這個平淡的句子之後,小說的回憶氣氛開始彌漫,不斷地彌漫,擴散出某種瞬間多疑與飄忽不定的現實感。
毫無理想主義的作家:米蘭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告別圓舞曲》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更加喜歡保持理想主義的傳統,更想從作家的文本中找到理想主義的色素,那麽,米蘭·昆德拉壹定不是他們的菜,因為他不符合評委需要的那種柔軟、模糊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