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春、王熙鳳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春、王熙鳳

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悲劇是婚姻愛情的悲劇。

林黛玉是典型的悲劇。她的悲劇取決於她的生活經歷——壹個沒有受過多少封建教育的天才貴族小姐,她的環境——依賴他人,以及她高傲敏感的性格。她有超人的文學天賦和哲學頭腦,這培養了她的驕傲和任性。她的驕傲不僅是對奴隸的,也是對父母和上層社會的,這為她的悲劇結局埋下了種子。她不知道那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壹個賢惠的女人。吟詩結社本來只能是名門閨秀生活的點綴,卻成了賈府裏鋒芒畢露、爭強好勝的人,同時在精神上違背了封建社會賦予女性的規範。於是,她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嘗試了那個時代的殘酷毀滅,充當了《紅樓夢》悲劇的主角。

林黛玉是賈家的貴客,但她在精神上也是壹個孤獨的漂泊者。精神上的孤獨,尤其是依賴他人的生活,使她變得敏感,而這種敏感更大程度上是統治賈家對她人格的歧視、冷漠和殘酷壓制造成的。我們常常能聽到林黛玉的悲歌:花木扶疏的大觀園,溫潤濃郁,是“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互壓難”。在幽靜的瀟湘館裏,她度過了壹個蕭瑟的長夜,在這個長夜裏“碧燈照墻,窗不暖”,直到“不知風雨何時止,已教淚灑紗窗”。就是黛玉病危的時候,賈家連壹個人都沒有問。我不怪紫鵑說:“可是這些人怎麽能這麽殘忍,這麽冷漠呢?”她痛苦地哀求:“香山到底在哪裏?”她孤獨的心是多麽需要真情的慰藉。薛寶釵稍壹留意,天真無邪的黛玉不禁嘆道:“我母親早亡,我無兄弟姐妹。我今年十五歲了,可是沒有人像妳前天說的那樣教我。”在過於繁文縟節和親戚感情形成的冰冷世界裏,哪怕是壹根燭光發出的熱量,也會讓黛玉心生動搖。寒煙院裏,疏竹窗下,黛玉枕上思潮,秋風秋雨觸她無盡情。寶釵送土儀,賈家聚賞月,黛玉卻見江南杏花春雨,心中縈繞著父母早逝之痛。只有當溫柔的月亮無聲地把銀色的光輝灑在她周圍的時候,她的眼睛才亮了起來,她的心像上帝壹樣神聖地升起,帶著光明的希望。她的心和靈魂融化在溶解的月光中。在這個明亮純凈的仙境裏,她發現了緊緊追在身後的妻子的影子,這讓她瘋狂!

林黛玉的性格決定了她的愛情從壹開始就充滿了悲劇色彩。她把自己沈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執著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和自由,敢於蔑視和突破壹切倫理規範的束縛,人格中隱含著某種叛逆和民主意識。

是賈母親自把她送進了愛情,讓她稍微自由地漂浮。但是,當賈母發現黛玉沒有資格時,她立刻拔掉了所有能前進的帆和槳,讓她在激流中掙紮(她用顫抖的雙手摧毀了冰帝蓮,不僅剝奪了她們的肉體,也扼殺了她們的精神生命)。忠誠的紫鵑如此聰明,是為了試探寶玉的真情。寶玉病了,等於向父母公開宣布兩人的關系。賈母卻含淚道:“我看有要緊的事。原來是個笑話。”非常得體的輕描淡寫改變了這場風暴的主題。孟子曰:“不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窺之,隨墻過之,則父母與人之賤也。“(孟子·滕文公)自由戀愛是封建禮教所不允許的,這壹點曾經被賈母批判過。”而女生的心臟病是最不可取的,就是滿篇文章,也是鬼和賊。“這是壹個關於封建禮教的大問題,會擾亂社會秩序,歸根結底是損害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黛玉吐血,賈母心煩意亂地罵:“我看那孩子太謹慎了。"只有醫生對她的病作出了科學的診斷:"六脈皆弦,是平日郁結所致。“這是靈魂受到傷害的長期證明。黛玉的煩惱是因寶玉訂婚與否而生的。她是那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這種希望就像天上的雲壹樣渺茫,飄忽不定,永無止境。她贏得了寶玉的愛情,卻失去了婚姻,“母世孟芊”最終被掌權者無情地摧毀。

《孽緣》雖然讓薛寶釵得到了寶玉的婚姻,卻沒有得到寶玉的愛,她依然是壹個悲劇人物,刻著“不離不棄”的金鎖,是把她引向悲劇結局的惡魔。

寶釵是壹個被封建毒害和迫害的封建才女。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冷”,這是建立在強烈的封建正統觀念和階級自我意識基礎上的。“從這個女孩的心底裏,沒有和那個社會摩擦的聲音。”(蔣和森《紅樓夢》)黛玉的壹生是寫詩,她的壹生是做人。她要求自己處處符合封建貴婦的規範,很少有感情沖動;她崇拜朱成的新儒家,她堅信維護正義和摧毀人類的欲望。而“裝傻裝傻”就是她的人生哲學。她非常精明。當戴宇沈浸在意境中時,她把握住了現實。雖然她有時候也能真心實意的幫助別人,但更多的是冷漠和虛偽。對待與寶玉的關系,黛玉在戀愛,寶釵在解婚。她順從地走在封建禮教安排的軌道上。她感受不到什麽是痛苦,什麽是抑郁。她只有對封建道德的信仰和對這種信仰的癡心追求。她並不嫉妒寶玉對黛玉的依戀,甚至沒有覺得婚姻有什麽痛苦。她努力做女兒,達到了自己理想的最高標準,這樣她就可以“幸福”地嫁給壹個不愛自己的人。從進京被選到嫁給寶玉,是幻滅的悲劇;誰知寶玉又在懸崖上放棄了,無情的現實給了她致命的壹擊。但有風度、深明大義的寶釵經過深思熟慮後得出結論:“寶玉本來就是個奇人,又因為前世的緣故,自有他的道理,不能怨天尤人。”可悲的是,封建禮教竟然可以讓壹個人俯首稱臣到如此地步!她真的被吃掉了,但她表現出了殉道的精神,順從而泰然自若地面對悲慘的結局。

第二,孤獨的靈魂

袁春用青春和才華為賈府換來了壹個金護身符,她壹生都是悲劇。這是壹個鎖在寂寞閨房裏的靈魂。她本可以像黛玉、寶釵壹樣自由自在,永遠在墻頭金口。她最需要的是人世間的感情和生活。雖然陪伴她的皇帝是“孝、純仁、自然美”,但從他的升遷中我們可以窺見賈雨村的“聖人”壹斑,所以當袁春的感情失控時,她竟然抽泣著說,皇宮內院本來就是壹個“見不得光的地方”。在老虎的陪伴下,我們可以想象她戰戰兢兢地走在鋼絲上。袁春非常自由。她需要做壹個違心的男人,獨自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苦。她帶著壹顆孤獨、寒冷、顫抖的心,帶著壹肚子永遠無法傾訴的話,離開了這個世界。

第三,可悲的女性群體

賈探春是封建正統,是衛道士,是開明的改革派。她是壹個有才華有智慧的女人,她的聰明主要體現在她對整個賈家關系的了解上。她是賈家最清醒的人,她的悲劇就在於她是壹個清醒的人,意識到了危機卻無力挽救。李嘉的失敗不是她和奴隸的沖突,而是和賈府整個統治階級的沖突。"生於末世的智慧自高自大,對她來說是壹種遺憾."。她的悲劇還在於姬妾的地位,她內心有非常強烈的等級觀念。這是壹個沒有離開過閨房的小姐。在等級森嚴的賈府裏,她非常清楚主人和奴隸的界限。她在莊嚴的義氣觀中選擇了母親的順序,卻擺脫不了封建社會的血統論。這就像鳳說的:“可惜她的生命太單薄,裝不進妻子的肚子裏。”但賈探春在祖師爺和王夫人眼裏,並沒有多大地位。她的判詞本上畫的是風箏,她出的謎語也是風箏。有壹次她和王夫人失去了這根人工臍帶,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壹樣飄走了。“望江邊清淚,千裏東風遠夢”,她嫁到異國做了海外公主。不難想象,探春正在步袁春的後塵,袁春的悲劇也可能是探春的末日。

第四,宗族權利和夫權制度的受害者

“治國之朱子萬,壹兩裙可為壹家。”王熙鳳和灘純壹樣,才華高於四大家族的男人,但她的才華大多是用來推倒封建主義的。她對金錢有著瘋狂的占有欲,對金錢的狂熱已經到了迷信的地步,甚至為了錢殺人。從法律角度來說,她是壹個血債累累的殺人犯;但從倫理的角度來看,她是壹個賢惠的女人。她是郭蓉府的熱管家,還插手寧國府的事。她的手也伸向了社會,伸向了長安省的衙門,伸向了封建國家的最高機關——都察院,伸向了朝廷,伸向了寺廟,有壹段時間她非常得意!而且她很受賈府的賈母賈和有權有勢的王夫人,以及她母親家“東海無白玉床,龍王來邀金陵王”,作為靠山。但這壹切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她在這個封建家庭中媳婦和老婆的地位。對她來說,管家的地位是不穩定的,而作為壹個年輕的女人,兒媳婦和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這是她悲劇的根源。王熙鳳的主要克星是嚴肅的婆婆和放蕩的丈夫賈璉。懲罰夫人天性刻薄。甚至在王熙鳳還在管家位置上的時候,刑夫人就多次讓“左脾氣”轉軍;賈璉對她沒有愛情。他東躲西藏,在背後詛咒她。對於尤二姐的死,他早就想殺了她。這兩個克星,象征著氏族權力和夫權,居高臨下,以卵擊石。王熙鳳以其鬼靈精怪的精神,頑強地與他們周旋,有時還能占上風。王熙鳳的判詞是“二令五申,哭金陵更傷心”。可想而知,壹旦妳精疲力盡,就會有大把的戲碼等著她去唱。

五、是因果報應嗎?

在賈赦眼裏,溫柔沈默的春節,不過是壹件有交換價值的商品。她被匆匆拉走,作為物質代價,去填補生父永遠無法填補的深洞。通過對中山狼孫紹祖的虐待,揭示了這個女孩犧牲的價值。孫紹祖指著迎春的臉說:“別在我面前裝淑女!妳老頭子給我五千兩銀子,把妳打折賣給我,好不好?我就揍妳壹頓,送妳去隔壁睡。”貪婪、好色、醉酒、被趕出來的中山狼把迎春羞辱到了極點,把她的尊嚴踐踏在腳下。壹向溫柔沈默的迎春從不與人樹敵,但厄運也沒有放過她這樣的弱女子。對賈赦來說,五百兩銀子可以買嫣紅,五千兩銀子可以賣春節。在婚姻是政治行為的封建社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庭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誌。”(制片方宣言)迎春根本不想沈入深淵,卻連壹根稻草都抓不住。賈母道:“兒女之事自有天意。”回娘家過年,她只能提出“在園裏住三五天,死得心甘情願”的可憐要求。

鳳姐和賈璉種下的苦果,還沒來得及加減乘除,就已經在人間顛倒了。現在,他們的女兒,長得很好看,準備賣掉換錢。巧姐的遭遇讓我們看到,封建貴族賴以維持正常秩序的倫理道德正在走向沒落,出賣自己的血肉,詩和禮的面紗已經被揭下,赤裸裸地暴露了人類欲望的相互吞噬。這就是巧姐悲劇的深刻性。

六、封建禮教的犧牲

《李紈》是作者以悲憫之心唱出的挽歌。我們壹接觸到這個角色,就會感受到那種冰冷的語氣。她是在“女人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指導下長大的。她很難在思想上有任何波動。哪怕感情中有壹點小小的漣漪,她也會立刻包裹起來,封閉起來,窒息起來,總是以壹種平靜平衡的心態去迎接命運。住在茅草屋裏,她的心如死灰。她把生活的意義和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深情的溫柔,讓年幼的賈蘭過早明白了母親的喜怒哀樂;壹盞孤燈,母子相對,濃郁的蒼涼感充斥空間。

史湘雲走上了李紈曾經走過並且正在走的路。

壹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女孩,應該有壹個多姿多彩的未來。果然,女婿(魏)長得很好看,平和又有文采。我們可以想象湘雲婚後的幸福。然而,好玩的日子很短,美好的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最後以“雲高水枯湘江”收場。這樣壹個以酒單開始摑袖子的姑娘,最後落得和李紈壹樣的結局,永遠洗盡鉛華,把自己的苦果嚼在別人的錦上添花上!這位“生來幸運,英雄豪爽坦蕩”的姑娘,突然像被大風吹斷的柳樹壹樣悲痛欲絕,迅速帶走了身邊所有的歡樂。青春,美貌,詩情畫意,都和她死去的丈夫壹起埋葬了。

七,被斬的靈魂。

秦可卿是壹個和所有人談笑風生的人,也是壹個謹慎、沈重、堅強的人。鳳姐曾狂妄地說:“天下人,我就是不笑。”但她更喜歡秦可卿。秦可卿是壹個冉冉升起的人物。但是,他登上“榮奶奶”的寶座,並不是因為什麽好風,而是因為她自身的美貌。老父親,弱哥哥,沒錢沒勢是秦娘家的條件,所以“榮奶奶”的地位不如“璉奶奶”穩固。到了賈家,心事如影隨形。

“清秀婉約,溫婉平和”使秦可卿贏得了賈家的愛戴,也給她帶來了最大的焦慮和不幸。她的不幸是陷入了禽獸不如的公公賈珍和放蕩的兒子賈蓉的包圍圈。她遇到了“父、兄、夫救不了她,鄰裏不幫她”(魯迅《我的兇觀》)的窘境。她不用壹直擔心自己的處境。她和賈珍之間缺少壹個能保護自己的屏障。秦可卿不是壹個充滿情欲的妓女;她是壹個有心計、有技巧、封建的女人。她的自我羞辱反映了她羞於和妳在壹起卻無法擺脫這種厄運的精神苦悶。她的悲劇結局是腐敗和邪惡勢力對她的身體和精神無休止的迫害和虐待的結果。她短暫的壹生是壹個從肉體到精神被折磨的過程。

八,兩個隱士

大觀園裏,妙玉和惜春走得很近。妙玉被迫隱居,自覺惜春。

妙玉作為壹個執著的生命,有著強烈的對塵世生活的留戀和追求的形象,命運把她扔進了大觀園的廟堂。她與世隔絕,既不是有意識的幫兇,也不是有意識的幫助,更不是“習慣了春秋繁花的折磨”或“誰能躲過生死”的“空花實現”她是“過時的”,是世人所不能接受的。但如果妳想逃離,妳必須。名義上是因為出身高貴,為賈府“請”到園中。實際上,她的地位只相當於詹光、胡絲等“女跟班”。她的利用價值不是幫助別人,而是在外省親戚的別墅裏作為裝飾和點綴。作為壹個出身名門、執著人生的“美少女”,她的身心被禪宗和倫理這兩道壁壘束縛著——兩道千年不壞的“鐵門檻”!她掉進了無邊的“苦海”,卻找不到“慈航”。無盡的空虛、壓抑、仿徨無休止地折磨著她,讓她永遠無法解脫。“欲得清凈,雲未必空。”其實不是批評她“矯情”,而是批評她的隱居,批評她走不通的路,批評逼她退的社會。

妙玉執著的追求,是此岸而非彼岸,是門檻內而非門檻外,是俗世而非西方凈土,是做人而非成佛,是寶黛混沌狀態的“人間”。熱愛塵世生活是她的內心獨白,“辜負美人美色”是她“人間不破”的主要內容,與寶玉的微妙關系是她追求的集中表現。她是情海中的風流鬼,沒有斷了塵埃的空門禪僧。

惜春是另壹個隨妙玉“道”而“歸”的隱士的悲劇形象。她自願成為鄧青古佛的伴侶。“三個月的探索沒多久”“我化了過去的妝”,生活的冷水沖走了我對生活的熱情,讓惜春越來越冷漠。她對現狀悲觀失望,幻想尋求解脫。她曾批評黛玉對世人不忠。“妳應該在半小時內嚴肅起來。世上有幾件事是真的?”她的話讓人不寒而栗。她逐漸發展起來的出家思想,其實是賈家沒落的晴雨表。她從小沒有母親,父親賈敬成為煉丹師,尋求長生不老。我們沒有看到她和她哥哥賈珍有任何聯系。她就像壹盆很少得到陽光的花,所以人們沒有給她溫暖,她也不想把春意奉獻給別人。她冷冷地環顧四周,大觀園裏的壹切善惡對她的心靈都有強烈的刺激。大姐袁春回家的壹幕,二姐饑寒交迫挨打的經歷,三姐遠嫁,湘雲早寡,黛玉早死,壹系列的財產損毀,讓她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感到悲哀和可怕。她對尤氏說:“讓我走出家門,過壹種清凈的生活。”不出家就結婚。這是讓惜春感到害怕和不寒而栗的結果。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迫使她逃離鐵門檻,她想用堅硬冰冷的鐵門檻擋住生死。善畫的惜春,哪裏找得到她畫框裏要寫的“和鸚鵡洲是壹窩香草”(催黃鶴樓)!?她的眼睛和耳朵所能聽到的,無非是北風呼嘯,大地哀號,荒蕪的墳墓眾多,青草雕零。Xi春誓為之奮鬥的理想綠洲,不過是“孤臥古佛旁”。

妙玉和惜春是賈府中消極怠惰,不願添柴取暖的人。妙玉的婚姻更多地反映了宗教的虛偽和欺騙,惜春的出家更多地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沒落——表現了統治階級的危機;惜春的精神狀態更多地反映了宗教對年輕人的傷害和麻醉,妙玉則更多地反映了宗教界“浮雲未必空”的現實——表現出宗教信仰的危機。

《金陵十二釵》的命運全部以悲劇告終,其悲劇意義在於對那個社會、那個制度的深刻揭示,這才是《紅樓夢》的偉大悲劇意義!